广博吧

位置:首页 > 学习经验 > 毕业论文

浅论现代城市环境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现代城市环境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表现形式,其审美特征表现在多个方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浅论现代城市环境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论现代城市环境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论现代城市环境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篇1

摘要: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环境雕塑,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城市环境雕塑艺术,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体现了城市文化,彰显了时代精神。文章仅从尺度、材料、形式等方面对城市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作一些探讨性研究,目的是使城市环境雕塑艺术在创造人类更美好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审美作用。

关键词:

城市环境、雕塑艺术、审美特征

城市环境雕塑简称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的产物。现代城市雕塑与古代雕塑在功能上有本质的不同,古代雕塑主要服务于宗教,以雕塑为载体宣扬宗教教义,多雕刻于洞窟和寺院之中,没有环境艺术的本质概念。而现代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物质环境满足人类生存和行为方式等基本需要的同时,给环境注入人类意志、理念、情感和美感的综合性艺术。公共性是现代城市雕塑的显著特征,这就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现代生活中所具有的公共环境艺术的本质,也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与环境的共生中自身所具有的不同于古代雕塑的审美特征。

一、尺度与美感

自20世纪中叶始,欧美等国家一些建筑师和艺术家提出了“环境艺术”或“环境意识化”的概念,人和空间的关系就被提到了首要位置。在对待与环境相关的城市建筑、城市雕塑、壁画、园林等艺术时,雕塑家不再孤立地把城市雕塑作品作为目标,而是从文化和审美的视角来关注人们的生存空间,将环境与艺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从设计开始就与环境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它必须通过建筑与环境要素相协调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只有与建筑物及其环境在空间尺度上的和谐才能产生美感,这就提出了城市雕塑设计在尺度把握上与建筑环境空间的关系的问题。

首先,整体考察建筑环境及其地面空间面积关系,这是确定城市雕塑尺度的基本前提。空间是由建筑结构体系间的空地形成的,地面空间的长、宽、大、小、方、圆、高、低的形成,直接和建筑物结构体系的布局组合有关,形成规则的几何形地面空间和不规则的自由地面空间两个概念。不论哪种地面空间,都由诸多复杂的地面组织元素构成,如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桥、柱以及栏杆等,它们互相连接,规划出高的、低的、纵的、横的、斜的和彼此交错的地面空间,在视觉上形成各种地面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市雕塑的造型与布局,制约着城市雕塑体积的大小,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设计必须因地制宜,顺应各种具体地面结构形态,同建筑的结构逻辑之间保持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也要巧妙地利用地面上那些必然元素(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的规律性,使之既不影响地面环境空间结构又能弥补建筑的缺陷,增加环境美感,整体思考城市雕塑尺度大小与地面空间比例的关系,取得和谐统一的尺度美感。

其次,把握好城市雕塑尺度大小与视距的关系。视距指人们欣赏艺术品的视觉距离。欣赏作品获得的视觉美感一方面靠雕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靠视距来调整,才能产生完整的视觉效果,符合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视距的调整有两种方式:一是观赏者的脚步可以前后位移,产生和雕塑远、中、近不同的视觉距离;二是观赏者的位置不变,雕塑的尺度在设计时可考虑其合适的大小变化,最终和固定的观赏点达成协调的最佳的视觉效果。前者是灵活的,适合较开阔的空间环境,而后者是被动的,适合较窄小的空间环境。城市建筑结构不同,地面空间预留也就不同,提供给雕塑家设计的地面空间也就千差万别。面对这些理想或不理想的建筑与地面空间,就要求设计者在追求美也就是和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在尺度大小确定方面既要考虑城市雕塑与地面空间的关系,又要考虑观者视距的需要,对城市雕塑进行整体而巧妙的设计,使作品在保持完整性的同时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因此,在城市雕塑设计中对尺度大小的把握上,不能脱离实际情况而一味追求抽象的、绝对的、理想中的尺度比例,要与周围的建筑、地面空间的实际空间和观者的审美心理结合,进行深入研究,试验不同尺寸的效果,遵循“尺度产生美感”这一美学原则。

二、材料与美感

自然造物给视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不同的材料体现出不同的质地。从材料的原始状态来看,材料本身就具有自然之美,加上艺术化的设计与工艺制作,材质美在城市雕塑设计中就更为明显地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城市雕塑具有实体性,构成实体的物质材料本身便成为城市雕塑作品呈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材质对城市雕塑来说,其表现力既体现在内容的传达上,又体现在形式的构筑中。作为物质实体的城市雕塑,其材质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往往通过它的肌理、质感、色彩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产生审美感受。在城市雕塑所使用的材料中,无论是金属、石材、木材、陶瓷、水泥还是树脂等,这些材料都具有不同的特性,显现出各自特有的材质美。材料的丰富为雕塑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传递思想内涵的可能性,雕塑家通过合理的选材,把触觉、视觉的感知与内容形式进行巧妙结合,来提升作品的审美品质。然而,在关注材质自然属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现代城市雕塑是工艺与材料相结合的艺术。尽管可选择的材料很多,每一种材料都会显露出自身所具有的美感,但还是首先要了解材质美在人们视觉心理中的审美作用,以及应用材料的工艺水平,也应注意审美价值与材料价值绝不可等同这一事实。物质属性转化为审美属性并非单纯是由材质纯自然的实际存在引起的,应该认识到开发材料的审美特征,是设计者在充分显现材质本来属性的同时,经过艺术的创造过程产生出来的,是艺术地选择、利用和创造的结果。

材料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是现代城市雕塑艺术的一个显著特性,现代城市雕塑艺术向着多种材料与多种工艺手法发展,这种趋势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明显。材料的品种与工艺手法的扩展,进一步丰富了建筑、环境与城市雕塑的有机结合点,从而也不断强化了人们认识现代城市雕塑的艺术特性与审美方式。材料天然存在的魅力与雕塑家艺术创造的结合,传递着艺术家的意志与观念,产生了视觉和心理功能的变化和美学上的效果,材料不仅是城市雕塑艺术表现的媒介,而且材料工艺的美感也大大丰富了其整体造型语言。因此,对材料自然形态美的认识,对材质审美价值的发掘以及与建筑空间环境的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城市雕塑的材料的审美观念。

三、形式与美感

城市雕塑视觉形式的产生,来源于雕塑家对某种特定空间环境的把握和对形式法则的创造性运用。城市雕塑艺术形式的创造不同于架上雕塑,架上雕塑的表现形式可以自由表述;而城市雕塑是在限定中寻求形式的创造,是与特定空间环境的统一协调来整体思考的。限定与创造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城市雕塑设计恰恰是在这一矛盾中通过雕塑家自觉地运用一定的形式规律与法则,融入个人的情感与理想所产生的视觉样式。袁运甫先生认为:“作为城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创作,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如何适应大多数市民对待艺术的基本态度和理想追求,并正确地导向更具崇高精神意义的文化境界。”

浅论现代城市环境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篇2

中华民族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以上,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它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的雕塑艺术作品。20世纪初期,一批批爱国学子留学海外,去学习国外的雕塑艺术。他们学成归来后把国外的雕塑技术和艺术理念发扬开来,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方向。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艺术大融合逐步形成了一种主流的趋势下,中国现代雕塑也融入了世界多元化的交流与互动之中,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开放的空间走向

我们知道雕塑艺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实在的三维空间内塑造可视而且可触的立体艺术形象的空间造型形式。中国传统雕塑当然也是占有一定的公共空间的,是一种独立的实体艺术形象,这是由雕塑的特性决定的,但是它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意识。中国历代雕塑作品在总体上是高度概念化的产物,具有程式化的特征。中国古代雕塑在封闭稳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中,在师徒相传的规范下,压抑着个性的表达而传承下来。它依附和规范于皇权、宗教和祭奠的要求,成了地上建筑、地下陵墓建筑的附庸,成了统治者进行精神统治的工具。

随着20世纪西方古典雕塑艺术的引进,中国雕塑家把雕塑以口袋装土豆似的团块形体为主的造型方式发扬光大,封闭的空间形式得到了几代雕塑家的追捧。随着中国社会的文化结构进入多元化的发展阶段,一系列现代艺术运动兴起,中国现代雕塑也以开放的姿态向更为广泛的空间开放,开始在形体中间渗入了区别于外围虚空的孔洞,产生了虚实的空间,同时在形体自身的符号系统方面由原来的单一的团块自由形体,引入了人工制造的机械几何形体和反秩序的任意人工形体,再加上组合关系的多层次变化和发展,多样地、开放地、立体化多层地表达创作者的情感内容。而且不断开放的人类生存空间也使雕塑改变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从实体转向空间,从室内架上走向了室外空间,走出了美术馆,与城市自然环境相结合,成为了民众生活环境的一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生活的需求使城市雕塑也得到迅猛的发展,雕塑出现在了百姓的生活环境之中,百姓可以走近雕塑,随时看到雕塑,不仅提高人们的文化层次,也强化了作品与人的生存环境、观众的心理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开放多元的形式语言

雕塑的语言是指雕塑家在创作雕塑作品时,需要运用各种合适的造型艺术表现手段和手法,是雕塑的独特表达方式,是形体、空间、节奏等一系列雕塑造型因素的有机整合关系。历史上任何伟大的艺术品都是伴随着形式语言的崭新创造而诞生的。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是传统的雕塑造型方式,而是对天经地义的雕塑语言方式的挑战,它以其丰富的语言形式打破了传统雕塑的雕琢和塑造的单一模式,这种语言方式上的演变使中国现代雕塑表现为具象和抽象、意象性作品同时存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态势。

从1979年的“星星美展”开始,就拿出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架势,雕塑家们开始强调自己的语言方式,并在雕塑形式上进行大胆的创造。80年代之后,受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全国开始兴起一股探求新的语言方式的风气,雕塑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了“装置化”的语言倾向。雕塑语言装置化是语言外延的不断泛化,雕塑家用“集成”代替了“塑造”,材料本身的意义代替了造型的意义。中国现代雕塑就此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架上雕塑的单体与基座形式,以复数性的作品单元进行组织结构,采用多种摆放形式,形成一个能与观众互动的空间场景。它除了雕刻、塑造成型以外,它的制作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可雕可塑材料的加工改造。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现代雕塑纳入了编织、拼贴、钉制、焊接、切割、锻制等多种立体成型手法,它们或单一运用,或相互配合,在空间中共同创造立体形象,从而进一步解构了雕塑,取消了雕塑与现成品、三维与二维、架上与非架上的界限,把活动雕塑、现成品雕塑、集合雕塑、金属焊接雕塑、极少主义雕塑等都演绎了一遍,形成了抽象、变形、分解、构成组合、极少主义等多样化的雕塑语言形式。

三、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开放多元的材料手段

材料,是一种可以嫁接、转化、演绎的艺术表现载体。它是造型的基础,就像米开朗琪罗看待雕塑那样,是“把形体从大理石中解放出来”,雕塑是“具有生命的构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材料和雕塑是密不可分的。

众所周知,雕塑艺术是以一种或者几种材料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它的存在依托于材料的存在基础之上。中国的传统雕塑大多以泥塑木胎工艺和小型木石雕刻为主,对于复杂的机械、铸造等加工制作工艺的涉及还比较少。在20世纪初西方雕塑刚刚传入的时候,由于当时的工业水平比较落后,无法为雕塑提供必要的制作工艺基础,所以早期的雕塑家们的创作多以小型架上为主。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大千世界蕴藏的丰富天然材料资源为雕塑创作提供了各种新的材料载体,人们在雕塑创作中更加大胆地运用各种新型材料。由于材料在雕塑中的特殊地位,受到了所有雕塑家的倾心关注,在材料选择上强调与本土文化的渊源关系,以及和现代工业背景的息息相关。所以,有很多雕塑家的创作是围绕材料展开的,像如今比较流行的现成品雕塑、观念雕塑等,当然这种变化也使中国雕塑从传统的手工塑造转向了现代化的加工制作以及材料实验,通过对材料的选择,体现出了对社会的一种介入,一种看法,把自己的感情和材料相结合,使材料在雕塑创作中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现代雕塑在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拿来”到“消化”的阶段,各种新风格、新样式、新观念的雕塑艺术不断涌现,使中国现代雕塑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发展状态,与此同时雕塑的范畴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展,雕塑家亦开始大胆尝试新材料的运用及材料与形式结构的结合,向一切雕塑可以利用的资源发出了挑战,使中国现代雕塑在空间走向、语言形式和材料手段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并积极地参与到了现实生活中,呈现了开放多元的发展趋势,为我们的生活和审美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浅论现代城市环境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篇3

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与城市环境相结合的一种艺术门类。它是一种将雕塑与城市周围环境、公共空间、地域特色、历史人文等因素综合在一起的艺术创作活动,二者相互影响与共生。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不仅能起到美化城市环境、丰富城市景观、调节人们审美的作用,而且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以及文化传播的载体。

一、城市雕塑概述

城市雕塑,是指建造在城市室外的一种雕塑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诠释着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和城市文化精神。我国知名雕塑家刘开渠曾指出:“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独特功能。”这句话指出了城市雕塑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对我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雕塑已成为城市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蕴含着城市地理、政治、历史、文化、宗教等诸多因素,是集造型艺术、环境艺术、公共艺术等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城市环境的表现和对文化底蕴的诠释具有重要作用。

二、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

城市雕塑的环境性是城市雕塑最基本的特性,也是城市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相统一的一门环境艺术。作为一种空间环境艺术,它的存在不仅需要一定的空间,更需要与城市的空间和环境相得益彰。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也随之改变,城市雕塑逐步屹立于城市中心、广场、公园、大街小巷。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环境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城市自然环境、地域特色和城市风貌的影响,是一座城市地域风景、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的体现。因此在城市雕塑创作中一定要尊重和适应城市环境,了解城市环境的特点,做到城市雕塑与城市局部、整体环境相协调。

(一)城市雕塑与城市自然环境

城市雕塑作为一门独特的造型艺术门类,可以调整和改变城市环境,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城市雕塑的存在要与城市的空间和环境做到完美结合、协调发展,才能彰显出城市雕塑艺术的魅力和城市特色。城市雕塑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城市环境融合在一起,使雕塑的艺术价值超出自身效应。如何把一件好的城市雕塑作品在体现美学价值外,还能做到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就要求雕塑家在进行城市雕塑创作时,不仅要从雕塑的题材、形式、材质、大小、整体、方位等方面去考量城市公共空间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更要根据环境需要选取恰到好处的主题和合理的位置,从而更好的营造和谐的城市环境。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在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此观点指出了在城市雕塑建设中一定要考虑到与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及周围建筑设施的位置关系,强调城市环境对城市雕塑的影响与作用,注重城市雕塑的环境性,把城市空间环境作为城市雕塑建设的参照背景。

(二)城市雕塑与城市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专指由于人类活动不断演变的社会大环境,是由人为因素造成,是社会性的而非自然形成,实际上就是指人们周围的社会环境,大到国家历史、民族文化、地域特色,小到人们的精神风貌、文化素养等。城市雕塑伴随城市的诞生而存在。古代的城市雕塑大多出现在建筑、教堂、佛寺庙宇及陵墓建造中,多表现神话传说和帝王题材,为统治阶级和宗教服务,带有浓厚的阶级性。随着社会发展,城市雕塑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逐步融入到大众生活中,记载着城市的发展历史,美化了城市环境,陶冶着人们的情操,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文化、历史、民俗等人文特色的真实写照,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蕴含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并以独特的形式向人们传递着城市的信息和人文精神。如法国加莱市的《加莱义民》群雕,就是通过写实艺术手法刻画出了人物形象。罗丹将城市的人文历史与人民大众的形象巧妙生动地结合在一起,并把赋予的怜悯之情传达给世人,给人以心灵的触动和震撼。位于丹麦哥本哈根市的《美人鱼》雕塑,由丹麦雕塑家爱德华艾瑞克森根据安徒生童话作品《海的女儿》创作而成。美人鱼以其坚毅和仁爱的精神成为哥本哈根的标志。人文环境作为传递城市历史、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载体,彰显着城市一阶段发展的状况和时代特点。城市雕塑的建设对城市人文环境的体现,成为衡量一座城市文化品味的重要参照依据。同样,城市人文环境对城市雕塑主题、形式、艺术语言的内涵表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结语

城市雕塑的创作要做到与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谐发展,要做到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应积极、健康,并富有生命力和时代特色。总之,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密不可分。城市雕塑需要融入到城市自然空间和人文精神之中。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能够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城市品味,它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影响着人们的情感,使艺术、环境与公众形成共鸣,因此在城市雕塑创作中一定要做到与城市环境相和谐,尊重城市自然环境、文化、民俗特色等,把握城市空间布局,深刻理解和学习城市历史文化,力求创作出符合城市特色、时代语言的城市雕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