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吧

位置:首页 > 学习经验 > 毕业论文

医学论文2000字(精选10篇)

现如今,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医学论文2000字(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医学论文2000字(精选10篇)

医学论文 篇1

【摘要】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护理心得。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7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6例分两组,A组进行普通护理;B组进行全面护理。就两组患者血压达标时间、护理后焦虑、抑郁情绪状态评分和满意度、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B组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B组患者血压达标时间、护理后焦虑、抑郁情绪状态评分均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的全面护理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血压水平,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临床护理心得

原发性高血压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需加强对患者的有效护理。本研究探讨了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护理心得,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7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6例分两组,均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A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43岁-77岁,平均年龄为56.25±2.13岁。B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41岁-76岁,平均年龄为56.29±2.35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

(二)方法

A组进行普通护理;B组进行全面护理。

(1)心理疏导。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并针对其心理情况给予疏导,给予音乐疗法、放松训练等缓解患者紧张情绪,通过介绍成功案例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加强家庭和社会支持,使患者减轻思想顾虑,安心治疗。

(2)健康教育。以面对面讲座、讲座和高血压发病知识手册等方式进行高血压疾病知识教育,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正确认知,并提高治疗依从性,建立健康理念。

(3)生活护理。生活上从饮食、运动方面进行护理,给予低脂低盐、清淡、丰富蛋白质、维生素饮食,减少胆固醇和高脂食物摄入,多摄入新鲜水果蔬菜,少吃多餐。适当运动,以机体耐受为主,避免剧烈运动。作息规律,睡眠充足。保持良好心态,日常注意通过下棋、养花种草等陶冶情操。

(4)用药护理。告知患者药物具体用法,说明遵医嘱用药对减少并发症发生,有效控制血压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用药规范性和依从性。

(三)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血压达标时间、护理后焦虑、抑郁情绪状态评分和满意度、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四)统计学处理

以SPSS21.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P值低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患者血压达标时间、护理后焦虑、抑郁情绪状态评分比较B组患者血压达标时间、护理后焦虑、抑郁情绪状态评分均明显优于A组,P<0.05。如表1。

(二)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B组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 P<0.05。

(三)两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B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其中,A组2例心肌梗死,4例卒中,4例脑出血。B组仅1例卒中。见表3。

三、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为临床常见多发病,过去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高,而近年来其发病出现了年轻化趋势。多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因病程长,治疗过程容易出现悲观、绝望、焦虑等情绪,不仅不利于治疗依从性的提高,影响疗效,还可反过来作用于血压,导致血压剧烈波动,不利于血压控制。因此,做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工作十分必要。

全面护理是一种整体化、综合化护理措施,可确保护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可促使患者坚持合理饮食,自行调节情绪,在良好的心态下接受治疗,提高治疗的规范性和遵医行为,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控制体重和血压,有助于帮助患者构建健康理念和良好生活习惯,对病情的控制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A组进行普通护理;B组进行全面护理。结果显示,B组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患者血压达标时间、护理后焦虑、抑郁情w状态评分均明显优于A组,说明原发性高血压的全面护理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血压水平,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丽春.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45):310-311.

[2] 郝晓芳.非洛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护理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10(10):164-164.

[3] 牟会伟.原发性高血压68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4):67-68.

[4] 姜生莲.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的影响[J].工企医刊,2014,27(2):701-703.

医学论文 篇2

关键词:动物医学论文

四川民族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开办动物医学专业时间为2011年,起步较晚。而我院地处甘孜藏族自治州,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有利的政策扶持非常适合发展畜牧业,但目前畜牧兽医技术人才数量少,在其择业时很少有人想到州内工作,这样便导致本区畜牧兽医技术从业人员极度匮乏。加之以后高考学生数量的减少,如何把本专业办成既有特色,又能在B殖业中有所建树,培养出一批具备吃苦耐劳精神,能够扎根奋斗在高海拔、缺氧艰苦环境的高素质畜牧兽医应用型人才成为我院肩负的艰巨任务。因此,我院设立畜牧兽医专业将能够逐步培养出一批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了探索出一条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川内竖起一面具有向导性意义的旗帜,可以大胆尝试将畜牧兽医专业作为示范专业、重点专业进行建设,投入更多的师资力量、资金与政策扶持,全力推动周边高校同类专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1.四川民族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院动物医学专业共有专任教师7人,副教授2人,硕士研究生5人;兼职教师5人(包括外聘教师),副教授1人,高级兽医师1人,高级畜牧师1人,讲师2人。主要任课教师缺少生产一线工作经验和实践工作经历。每年招收1个本科班,现已毕业3届学生,分布在四川省各个县市,也有部分学生在本州就业。为了在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我院共设立了专业实训室1个、校外实训基地2个,并配备了大量教学仪器以便教学的顺利开展。

2.动物医学专业发展建议

鉴于师资力量欠缺的现状,可考虑引进一批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为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不断建立起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以有能力、有素养的教师骨干为重点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师团队。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

2.1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双师”素质

一是安排青年教师到各县的乡镇进行累计1年以上的专业实践锻炼;二是安排青年教师到养殖场去实践,如烹坝种猪场和内地的养殖场,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三是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到具体行业一线岗位进行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将理论在实践中升华,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指导能力[1—2]。

对于中年教师来说,可通过如下途径进行“双师”素质培养:首先,采取集中脱产培训方式进行技能素质提升,每5 年到农区或牧区累计时长不少于半年;其次,在校内实训室或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改造中获取锻炼机会,在实际项目中提高技能;最后,通过进行专业项目的研发实施来提升“双师”素质。

2.2扩大兼职教师所占比重

邀请具备专业技能的专家或能手作为兼职教师,由他们为学生们讲授实践技能课程,结合专职教师的理论授课,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传授机制,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该专业的建设期内,共有13位专职教师、6位兼职教师。并结合当地的养殖产业优势,与养殖户之间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够参与到畜牧繁育、饲养管理,以及疾病预防的实践当中去,切实实现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真知的目的。此外,抓住季节生产机遇,根据不同的季节设置不同的课程,将学校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形成互补,在各生产季节适当安排学生深入到养殖示范区、养殖示范户当中进行实践锻炼,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极大提升其职业能力,让学生成为养殖业的技术骨干。当然,要达到上述目标,就当前的分配体制,要引进人才,同时又要避免影响到现有教师的福利,自然离不开学院的扶持。

2.3构建优质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力争构建以动物外科学、动物内科学、动物生产技术、家畜解剖学等为核心的优质课程体系,其中将家畜解剖学建成校内精品课程。

2.4制定教师队伍培训进修规划

在教师队伍深造进修方面,应当建立长期性、有条理的培训进修规划。与校外实训基地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每年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基地进行实地实践,选取优秀的教师到国内其他高校进行学习、进修、积极鼓励教师进行自我提升,比如在职读研等,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综合素养。

2.5加强实训教学

学生实训也很重要,应确保学生在就读期间顶岗实习的时间不少于半年时间;积极探索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畜牧龙头企业、养殖大户深入合作,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不断完善管理手段,切实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实训项目和实习标准,根据不同学科因地制宜地编制课程指导手册。强化兼职教师在教学当中的重要性,使其担任校内、校外实训课程教师,落实“实际、实用、实践”的基本原则,更好地体现“多岗位、多层次、多环节”的教学理念,有效地将理论学习、实践训练、综合培训等有机结合起来,工作能力训练与关键能力训练双管齐下,提高学生的专门技术能力、职业通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并进的局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医学论文 篇3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健康体检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血液检测过程中影响结果的因素。结果采用不同稀释比例、不同放置时间和不同检测温度情况下针对血液细胞的检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稀释比例、放置时间和检测温度等都是影响血液细胞检验的因素,在血液细胞检测中,严格按照检验要求实施检验步骤,提高检验质量,以利于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的检验结果。

【关键词】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

血液细胞检测即为血常规检测,是明确血液细胞成分以及数量常规检测方法[1]。血液细胞包含三大类: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液细胞检测过程中,由于检测本身的不可控制性以及环境、搁置时间和室温等影响检测标本,对检测结果影响相对较大,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2]。本旨在研究影响血液细胞检测的因素,并作出针对性控制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健康体检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血型相同。其中男89例,女61例;年龄21~52岁,平均年龄(37.1±3.2)岁;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实验。

1.2方法

针对健康体检患者进行专业静脉采集血液标本处理,在标本采集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避免采集静脉血不良反应发生。血液标本采集后针对不同影响血液细胞检测因素做具体实验分析:

①不同比例抗凝剂的稀释:选用EDTA-K2抗凝剂将采集到的血液进行两种比例(1/10000和1/5000)稀释,将稀释液混匀后平均分为150等分在针对其进行血液细胞检测,对比两中不同稀释比例的检测结果。

②不同放置时间:将采集150例患者静脉血常规比例抗凝混匀后分成150等分,在22℃室温下均分分为静置半小时、静置3h两组不同静置时间,每组75例检验标本,再行检测措施。

③不同室温搁置:将采集150例患者静脉血常规比例抗凝混匀后分成150等分,在6℃室温下静置半小时再行检测措施。对比其与在22℃室温内静置相同时间的血液细胞检测差异。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比例抗凝剂的稀释影响结果

1/5000稀释比例血液细胞检测明显少于1/10000(常规)稀释比例血液细胞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不同静置时间影响结果

在静脉血相同稀释比例情况下,不同静置时间血液细胞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不同室温静置影响结果

相同静置时间和稀释情况下,不同室温放置检验标本血液细胞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血液细胞检测是目前临床疾病诊断的常用检测方式之一,在血液细胞检测过程中,从血液标本的采集、存储以及检验过程存在很多干扰因素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疾病诊断带来很大困扰[3]。本文试验中针对血液标本在不同稀释浓度、不同放置时间以及不同室温储存的客观条件下对比其血液标本细胞分析结果可知,相同血液标本在1/5000稀释浓度下血液细胞检测数值均少于常规临床检测稀释浓度为1/10000的稀释比例检测数值。在相同稀释情况下,将血液标本静置半小时检测结果与静置3h血液细胞检测结果有明显差异。此外,在相同静置时间和相同稀释浓度情况下,将血液标本置于室温为6℃和22℃实验室中低温条件下血液细胞检测数值升高。经本实验表明,很对临床血液检验标本严格执行规定操作,避免客观因素影响检测结果,才能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真实可靠数据。

参考文献

[1]周冬梅.探究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9):105-106.

[2]臧义英.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的相关影响因素[J].当代医学,2016,22(27):36,37.

[3]甘英.血液细胞检验误差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7(32):35-36.

医学论文 篇4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 超声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的各项检查中。相关研究报道显示 , 直肠腔内超声可以对直肠的中、上段和周围的疾病进行有效的诊断 , 效果明显。为了探究直肠腔内超声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 本次研究共选取 94 例经过病理证实的盆腔内病变患者进行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选取 2013 年 6 月 ~2014 年 6 月在本院应用超声检查盆腔内病变的 94 例患者 , 其中男 59 例 , 女 35 例 ,年龄25~74岁, 平均年龄(46.8±9.7)岁。临床表现:肛门疼痛、术后发热、阴道流血、排尿困难等。

1. 2检查方法 应用超声仪 , 应用线阵纵向扫差式直肠探头 , 频率为 4.0 MHz, 患者取左侧卧位 , 将头颈部稍向前弯曲 , 下肢屈曲 , 贴近腹壁 , 将探头轻轻的插入直肠 , 深度在 8~10 cm,旋转探头 , 对患者的肠壁、相邻的脏器以及周围的结构进行观察 , 排尿困难的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告知患者排尿 , 在矢状面观察患者的尿道情况以及周围组织变化。

1. 3诊断标准 临床直肠和周围间隙诊断标准为 :

①直肠壁厚度异常、局部回声异常 , 肠壁增厚。

②直肠周围间隙回声异常。

2.结果

94 例盆腔病变的患者中共检查出 52 例直肠疾病 , 比例为 55.3%, 检查出直肠周围间隙疾病 26 例 , 比例为 27.7%, 检查出直肠周围脏器疾病 16 例 , 比例为 17.0%.在直肠疾病中 ,经过病理诊断 , 直肠癌 5 例 , 直肠炎 31 例 , 直肠腺瘤 6 例 ,正常 10 例 ;经过超声诊断 , 直肠癌 9 例 , 直肠炎 30 例 , 直肠腺瘤 5 例 , 正常 8 例 , 诊断符合率为 82.7%(43/52) ;在直肠周围间隙疾病中 , 经过病理诊断 , 脓肿 11 例 , 囊肿 9 例 , 血肿 6 例 , 正常 0 例 , 经过超声诊断 , 脓肿 10 例 , 囊肿 5 例 , 血肿 5 例 , 正常 3 例 , 诊断符合率为 88.5%(23/26) ;在直肠周围脏器疾病的检查中 , 经过病理诊断 , 精囊炎 3 例 , 膀胱结石 8例 , 前列腺病变 4 例 , 正常 1 例;经过超声检查 , 精囊炎 3 例 ,膀胱结石 5 例 , 前列腺病变 2 例 , 正常 3 例 , 诊断符合率为81.3%(13/16)。

3.讨论

3.1直肠腔内超声诊断直肠病变的意义 直肠指诊可以触及肿块大小的肿块以及肠腔狭窄程度 , 但是不能对病变浸润肠壁的深度以及扩散情况进行诊断 , 而应用直肠超声可以发现直肠中、上段的病变 , 判定浸润深度。直肠癌多表现为回声低 , 肠壁结构不清楚 , 通过对邻近正常组织结构进行对照比较以及对浆膜和周围脂肪层回声的观察 , 可以判断浸润深度。相关研究报道显示 , 对于过深或者过浅的病例 , 由水肿纤维增生、直肠周围高回声脂肪层等因素导致的肿瘤边缘声像与实际的浸润深度可能不一致。

3.2直肠周围疾病的诊断意义 大部分肛周围深部的脓肿位于骨盆直肠间隙 , 超声表现为边界不清晰、内有光点和光斑、回声不均匀。据临床实践发现 , 对于脓肿部位较深的患者 , 其局部症状较轻 , 而全身症状相对较重 , 在检查时不易被发现 , 给诊断造成一定的难度。超声检查可以发现早期病灶、判断肿腔的大小 , 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3.3直肠周围脏器的诊断意义 用超声可以对患者的膀胱颈、尿道口以及前列腺等结构进行有效的观察 , 除此之外 ,还可以发现上述部位的病变情况 , 通过观察尿流经过尿道的情况和周围组织动态变化 , 从而确定原因并进行诊断和治疗。正常的膀胱颈部平坦、尿道口呈现凹陷状 , 排尿时尿道行径为弧形。对于前列腺病变患者经过超声检查可见膀胱颈和尿道口异常 , 尿道口扩展困难 , 尿道前列腺段管径狭窄。

3.4研究结果 94 例盆腔病变的患者中共检查直肠疾病52 例 (55.3%), 检查出直肠周围间隙疾病 26 例 (27.7%), 检查出直肠周围脏器疾病 16 例 (17.0%)。在直肠疾病、直肠周围间隙疾病、直肠周围脏器疾病中诊断符合率分别为 82.7%、88.5%、81.3%。

综上所述 , 直肠腔内超声应用于直肠、直肠周围间隙疾病以及直肠周围脏器疾病的检查中诊断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永刚 , 丁健华 , 赵克 , 等 . 术前三维肛管直肠腔内超声检查对肛瘘的应用价值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2014(12):1183-1186.

[2] 薛雅红 , 刘飞 , 朱勇 , 等 . 三维腔内超声检查在直肠肿瘤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2015, 14(6):484-487.

[3] 张春爽 , 项玉平 , 王良 . 经直肠腔内超声术前评价直肠癌周围淋巴结转移 .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 2013(2):247-250.

医学论文 篇5

随着社会发展和岗位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公共英语的基础上,要求学习行业英语。根据调查研究,由于医学生各科学习任务繁重和课程设置要求,四川省大部分的卫生类高职院校在第一学年开设大学英语课(其他院校英语课程安排为1-2年)。而根据岗位需求以及学生需要参与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的要求,我校现行两学期的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公共英语和行业英语。作为高职院校英语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认识到高职院校医学英语课程教学和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现状。在本文中将结合我校护理专业的行业英语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护理专业学生的学情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

1、求知欲强,学习自律性好。根据近六年的一线工作经历,我认识到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护理专业学生大部分由女生构成,课堂纪律尤为良好。大部分同学能够很自觉地跟随老师的进度学习,课堂参与度高。对于布置的课后任务完成情况也较好。并且一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在课堂上和课后会就不懂的知识点向老师请教,也会和老师讨论如何能更好地学好行业英语。

2、学习气氛活跃,团队合作意识强。大部分学生有较好的独立学习习惯,并且团队合作意识强,这一点在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规定任务的环节中尤为突出。组员间乐于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完成任务。

3、医学专业知识缺乏,对医学相关定义和概念理解不清。行业英语教学主要涉及到护理人员与病患及其家属,和其他医务工作者沟通的相关表达的教学以及医用文书的写法等。在这其中会涉及到医学相关定义和概念。而因为学生为大一新生,此时学习的医学专业知识较少,对对话、短文和写作部分出现的医学相关定义和概念理解上存在困难。而学生英语能力有限,要通过英文去理解和记忆就更困难了。

所以这就加大了学习的难度。根据工作经历,我认识到,造成学生学习行业英语吃力的因素有多个,但是在对比我校初中起点五年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况之后,会看到就算排除各种其他相关因素,医学专业知识对学习行业英语非常重要。比如,我校初中起点五年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英语课程安排在前三年,其中最后一年开设行业英语课。由于在前两年的时间内,学生积累了很多医学相关专业知识,在第三年学习行业英语时,对于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和定义有清晰认识和理解。虽然初中起点学生和高中起点高职学生相比,英语基础知识掌握度、学习习惯和心理成熟度等不如后者,但是根据学生反馈以及考试结果分析,学习效果并不比后者差,有一部分学生甚至有更好表现。初中起点五年高职学生也反映除去医学专业词汇记忆难度较大,其他方面并不具有太大难度。

4、记忆医学专业词汇很困难。这是所有医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医学专业词汇复杂,且很多单词由多个字母组成。在老师引入构词法教学后,减小了医学专业词汇的记忆难度,但是也是因为学生医学专业知识的缺乏,对医学专业词汇的理解不够清楚,这也会影响记忆的牢固程度。

针对以上的教学情况,我总结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英语老师专业能力建设。可通过学校引进英语专业(医学英语方向)的老师、英语专业老师和护理专业老师跨学科集体备课以及英语老师参与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学习,英语老师外出进修行业英语等,以此来促进英语老师专业能力的增强,弥补英语老师由于自身对概念不够清晰、专业知识缺乏,而不能对教学内容扩展和生动讲解行业英语的局限。

2、在课前给学生铺陈背景知识。老师在每次课学习之前,以视频、音频或者文字的方式让学生对本次课所学内容有所了解,主要是其中涉及到的医学专业相关知识,最好用中英双语的方式给出,方便学生理解。实践证明,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兴趣。

3、建议在第二学年开设行业英语课程。从初中起点五年高职学生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很明显认识到医学专业知识对高职护理学生行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而由于高中起点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且各学科学习内容繁多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将英语教学时间增长,那么我们可以考虑将公共英语和行业英语的教学分离开,在第二学年启动行业英语课程教学。并建议护理专业学生参与全国医护英语等级考试,以此来促进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行业英语必定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实现公共英语向行业英语教学的顺利过渡和提高行业英语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个高职英语老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医学论文 篇6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以当前数字化发展为基础, 逐渐衍生出的一项网络处理技术,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实现对画面更加真实的展示。 在医学中,随着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渗透,数字图像将相关的病症呈现出来, 并通过处理技术对画面上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这种医疗手段,可大幅提升相关病症的治愈率,实现更加精准治疗的疗效。 在医学中医学影像广泛用于以下几方面之中,其中包括 CT(计算机 X 线断层扫描)、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MRI(核磁共振影像)以及 UI(超声波影像)。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技术发展基础上,其应用的范围将会在逐渐得到扩展,应用成效将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1.关键技术在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中对于数字图像的处理, 通常是将数字图像转化成为相关数据,并针对相关数据呈现的结果,对患者病症进行分析,在对数字图像处理中,存在一定的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直接影响着整个医疗治疗与检查。

1.1 图像获取

图像获取顾名思义将医患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 在进行数字图像检测时,得出的相关图像,在获取相关图像后,经过计算机的转变,将图像以数据的形式进行处理,最后将处理结果呈现出来。 在计算机摄取图像中,通过光电的转换,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还可实现将分析的结果作为医疗诊断的依据,进行保存。

1.2 图像处理

在运用数字图像获取相关图像后,需对图像进行处理,如压缩处理、编码处理,将所有运行的数据进行整理,将有关的数据进行压缩,并将相关编码进行处理,如模型基编码处理、神经网络编码处理等。

1.3 图像识别与重建

在经过图像复原后,将图像进行变换,在进行图片分析后分割相关图像,测量图像的区域特征,最后实现图像设备与呈现,在重建图像后,进行图像配准。

2.医学影像中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2.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辅助治疗

当前医学图像其中包括计算机 X 线断层扫描、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核磁共振影像以及超声波影像,在医疗治疗中,可根据相关数据的组建,进而实现几何模式的呈现,如 3D,还原机体的各项组织中,对于细小部位可实现放大观察,可实现医生定量认识,更加细致的观察病变处,为接下来的医疗治疗提供帮助。 例如在核磁共振影像治疗中, 首先设定一定的磁场,通过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的方式,对机体中氢原子核进行刺激,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共振,促进机体吸收能力,帮助查找病症所在。

2.2 提升放射治疗的疗效

在医疗中, 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即可实现对患病处的观察,也可实现对病患处的治疗,这种治疗方式常见于肿瘤或癌症病变的放射性治疗。 在进行治疗前, 首先定位于病患方位,在准确定位后,借助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全方位的计划治疗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对病患处进行治疗。 例如在治疗肿瘤癌症等病变之处,利用数字图像排查病变以外机体状况,降低手术风险。

2.3 加深对脑组织以其功能认识

脑组织是人体机能运转的核心, 在脑组织中存在众多复杂的结构,因此想要实现对脑组织的功能认识,必须对脑组织进行全方位的观测,深层探析其各项组织结构。 近些年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被运用到医学之中,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实现透过大脑皮层对脑组织进行全方位观测,最后立体的呈现出脑组织中各项机构的运作状况。例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即 FMRI,这种成像可对机体大脑皮层的活动状况进行检测, 还可实时跟踪信号的改变, 其高清的时间分辨率,为当代医疗提供了众多帮助。

2.4 实现了数字解剖功能

数字解剖即虚拟解剖, 这种解剖行为需以高科技为依托从力学、视觉等各方面,通过虚拟人资源得建立,透析机体各项组织结构,实现对虚拟人的解剖,增加对机体的认识,真实的还原解剖学相关知识,这种手段对于医疗教学、解剖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结论

综上所述,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影像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技术的发展为医疗技术提供了进步的平台,也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应用空间, 这种结合的方式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进步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瑞兰,华 晶,安巍力,刘迎九.数字图像处理在医学影像方面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2,03:400~401.

[2]刘 磊,JINChen-Lie.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上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24:5642~5643.

[3]李 杨,李兴山,何常豫,孟利军.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腐蚀科学中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5,02:51~52.

医学论文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2例,所有患者临床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且均经MRI或头颅CT确诊。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研究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44~68岁,中位年龄59.8岁;对照组男19例,女22例,年龄45~70岁,中位年龄60.1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患者采取传统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研究组患者采取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具体操作如下:

(1)责任护士需对患者在入院时和每次交接班时进行综合护理评估。

(2)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发展小组,成员由科室主任、护士长、管床医师以及责任护士组成,依据国内外目前现有的脑出血患者护理标准建立自己的临床护理路径,内容包括入院指导、住院咨询、医学知识普及和心理护理等,并按照患者就诊过程和时间顺序制定相关护理流程。

(3)护理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按照护理路径表进行护理,对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进行记录,对路径表上患者需要执行的内容在执行完成后打钩、签名,并在下阶段护理工作中重视未打钩的内容,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及时的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以便查找和弥补临床护理路径中的不足之处。

(4)护士长、主管护师以及责任护士每天应同时进行护理查房,查看临床护理路径上相关护理内容的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护士长应对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进行监督,如有问题,应及时解决,并相应的修改护理计划。出院前需对临床护理路径的的实行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并向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患者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护理满意度。

1.4疗效评价标准

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96%;明显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神经功能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评分减少18%以下或加重。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明显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有效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其主要诱因是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同时动脉瘤及动静脉血管破裂也会引发该病。脑出血患者具有发病急和病程发展快速等特点,对患者自身机体损伤较大,一旦发病未给予及时救治,常会引起肢体或智力障碍等不良预后事件的发生。另外脑出血患者常伴发有其他基础性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其依从性较差,与护理人员不能正确的沟通和交流,护理难度较大,传统的护理发生已经难以满足该类患者的护理需要。临床护理路径是近几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护理服务模式,主要是医院内医师和护理人员共同为某一种疾病的治疗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最合适的护理计划,是一种既能减少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又能达到预定的治疗效果的诊疗标准模式。临床护理路径是经过多个学科的医务人员共同制定的科学、合理、有效的护理路径图,其针对特定的患者在何时应做什么样的检查、治疗及护理,病情的发展程度、出院时间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说明。

通过临床护理路径,护理人员可预见性、针对性、计划性地为患者进行护理服务,同时使患者知晓自己的护理目标,从而较好地配合医师对其进行诊疗。临床路径作为临床护理指导的一种有力工具,已受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特别关注。对于脑出血患者,从其入院开始就进行临床护理路径,使患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各种检查、诊疗和护理,同时护理人员也能严格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从而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本文结果显示,经过有效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护理满意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总之,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脑出血患者,可明显的提高护理效果,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治疗费用,进而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

医学论文 篇8

在狂犬病防治工作中,动物咬伤创口暴露后处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狂犬病防治工作中关键措施。虽然人们都知道被犬(动物)咬伤后要注射狂犬疫苗,但对于伤口的处理特别是创面较大的伤口处理、外用消毒剂的选用及采用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商榷之处。2005年1月~12月,我们共接诊了4 590人次动物咬伤病例,现结合动物咬伤门诊碰到的一些问题探讨如下。

1.哪些动物咬伤需注射狂犬疫苗

在狂犬病防治范畴中,动物通常是指对狂犬病毒敏感的动物。如犬、狐狸、山狗、郊狼、豺狼、臭鼬、浣熊、猫、猫鼬、蝙蝠等动物,还包括牛、马、羊等家畜 。常见的动物咬伤有犬、猫、鼠、猫头鹰、黄鼠狼、蝙蝠等动物咬伤。被鸡啄伤,被甲鱼、黄鳝等咬伤则不必注射人用狂犬疫苗。

2.动物咬伤后伤口处理

犬(动物)咬伤后,由于受伤部位、伤情的程度不同,能否及时正确地处理伤口直接影响到愈后。许雷等分析50例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发现有88%的动物咬伤病人伤口未处理或自行处理而导致了狂犬病的发生。

2.1外用消毒剂选择

在用肥皂水反复清洗伤口的同时,正确地选择好消毒剂也十分重要。

①过氧化氢在既往的伤口处理中比较常用,但由于对正常组织有腐蚀作用,而动物咬伤又是新鲜伤口,对伤口的愈合不利,故不宜常规使用。

②由于犬咬伤后一般都要用肥皂水清洗,而新洁尔灭是阳离子表面活性消毒剂,与肥皂水有拮抗作用,两者是不宜混用。

③醋酸洗必泰:由于该消毒剂对芽胞和病毒无效,因此,从预防狂犬病的角度不主张用。

④10%聚维酮碘为强力杀灭微生物消毒剂,对病毒、细菌、真菌及霉菌孢子都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本品对皮肤刺激性小,毒性低,作用持久,对组织基本无刺激性。因此,被犬咬伤后深部伤口的消毒,可用5%聚维酮碘反复冲洗伤口。

2.2动物咬伤后创面较大及深部伤口处理

及时用肥皂水及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再用5%的聚维酮碘反复冲洗2~3遍,对局部组织视情况进行必要清创。配合使用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加注射用水灌洗伤口,对预防伤口感染有良较好的效果。

2.3重度犬咬伤后伤口缝合

迄今为止,对于重度犬咬伤后伤口(创面较大)的处理,教科书及相关资料都主张让伤口开放。我们认为,彻底清创及处理伤口才是关键。狂犬病毒是经肌神经感染而非血液传播,没有资料证实既往发生的狂犬病与缝合、包扎伤口有关,也不因为伤口开放就不发生狂犬病,两者没有因果关系。一直沿用至今的不包扎、不缝合创面较大的伤口是不合适的。让伤口顺其开放只能增加感染机会,出现各种并发症,给病人增加了痛苦及经济负担,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人用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马抗血清的广泛运用,既往的'传统做法应当改变。几年临床实践表明,清创缝合、注射人用狂犬疫苗、局部浸润注射人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是预防狂犬病发生的重要手段。

3.头部及手部被动物咬伤

左志燕等对狂犬病发病及暴露后免疫失败原因分析表明,高位咬伤是导致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这些部位是裸露的,咬伤后病毒易进入脑部,发生狂犬病的概率较其他部位高。在注射疫苗后机体尚未产生抗体的情况下即发病死亡,造成较多的短潜伏期病例。因此,对头面、颈、上肢、胸背部的犬(动物)咬伤者,在伤口的处理方面尤其要重视,在采取主动免疫及被动免疫方面更要积极。

4.动物咬伤后继发症状

4.1犬咬伤后恐惧症

由于人们普遍惧怕狂犬病,在被动物咬伤后常会出现一些恐惧症状,多见于中年以上的人群,特别是中年女性居多。这类病人常多愁善感,担心得狂犬病,对注射疫苗将信将疑,对这类病人需要作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过分的恐吓及强调狂犬病的发生有诱发此类症状的可能。

4.2伤口并发症

较大的伤口如果清创不彻底、抗生素使用不当、咬伤后暴露时间较长会继发伤口感染。

4.3咬伤部位肌肉发生僵硬及局部皮肤感觉异常

动物咬伤后1个月乃至半年内伤处肌肉可有僵硬现象。这主要是在动物咬伤时瞬间伤处肌肉强力收缩引起损伤所致,可作一些热敷及理疗处理以改善症状。局部皮肤感觉异常也有一定的心因性原因,可作适当的心理疏导以减轻此类症状。

狂犬病目前仍是一种不治之症。抗病毒制剂、干扰素和大剂量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已用于治疗人狂犬病,但仅可延长病程而不影响死亡率。但是在早期阶段开始接触后治疗,采用狂犬病疫苗结合狂犬病免疫球蛋白预防死亡可能100%有效。接触前使用现代狂犬病疫苗,99%以上接种者产生抗体应答。在人狂犬病的防治方面,WHO推荐应用更经济、更易于接受的暴露后处置措施,诸如采用多点皮内免疫,尽量采用国产疫苗以降低费用,推广狂犬病免球蛋白的应用,持续开展针对医务人员、兽医专业人员预防与控制专题的培训等。医务人员应当及时更新知识,掌握好每一个重要环节,从而能够有效防止狂犬病的发生。

医学论文 篇9

一、我国当前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现状

我国在全科医师的培养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滞后性,其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培养人数的严重不足。根据国际医学研究统计,在目前高达6亿的城镇人口中,全科医师的数量应该不低于18万。

但是,目前我国的注册全科医师的数量还差很远。在整个医师的比例中,还不到10%。这一点与美国的40%,德国的50%相比差距是非常悬殊的。除了在全科医师培养数量方面的严重不足之外,我们在医师的培养规格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当前,我国的医师培养大多通过各类医疗机构和医学专科学校,由于在培养的师资等方面存在着水平的差异,因此,医师的培养规格和标准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沿海地区的医师从业技能与内地及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医师在职业技能发展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发展差距。这种反映在培养规格方面的层次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全科医师的整体发展水平低的提升。

因此,如何从现有的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出发,探究一条符合我国医学发展特色的培养之路,已经成为当前要迫切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关于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探究,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做了很大的尝试和突破,有很大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二、国外全科医学培养模式的特点

在欧美国家,全科医学培养模式的改革发源于上个世纪的60年代,在通过数十年的发展后,目前欧美国家的全科医学培养模式已经呈现出了很好的发展前景。

其主要特点是重视全科医师的临床技能的考核,在接受的系统的医学专业的教育之后,全科医学生可以进行申请。再获得专业审核部门的批准之后,全科医学生要参加家庭医师的资格考试,经过考核通过后,获得相应的证书。

在这个过程当中,全科医学生还要进行各种学分的认证,再修满了150学分之后才可以进行上岗临床操作。这一制度,目前在德国、英国、法国、新西兰等地都进行了很好的实施。

从整体上来看,这一制度,在全科医师的理论和实践等方面都进行了突出和强调。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其培养模式中将学校教育和医疗机构进行了很好的对接。这一对接将全科医师的职业性和实践能力放到了一个比较突出的地位。

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由于采取了相对比较严密的医师培养标准和定期审核制度,这就从源头上为医师资质的认定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外在保障机制。

从这一培养模式实施以来,欧美等西方国家无论是从全科医师的培养数量上,还是从培养的质量和标准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效果。这一模式为医学教育培养范式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也为世界上其它国家全科医师俄培养开辟的新的培养思路。

三、国外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全科医学培养模式的发展为我们当下的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思路。从目前我国的全科医师培养的现状来看,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借鉴。首先,完善学科设置。

在目前的我国医学高校全科医学的设置中,全科医学系的设置数量还比较少。因此,在今后的医学学科设置中,应该从学院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进一步完善全科医学系的设置比例的增加,从而更好地满足大众对全科医师的需求。

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在进行设置的过程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校自身的科学研究水平和教师的配备水平,要从数量上和规格上将全科医师的培养纳入一个规范化的发展路径上来。其次,要加强全科医师的培训与考核。

与其它项目的医师不同,全科医师所肩负的执业考验是比较多的。这是职业道路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我们要从资质审核上,建立严格的标准为全科医师的培养提供统一的考核标准。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重视通过临床操作时间来对全科医师的操作水平进行审验。因为,作为一个临床性要求比较高的医师,将医师的操作熟练程度的考核纳入一个常规的考核要求是当前,也是未来医师职业化道路发展的必然要求。

最后,重视医师的岗位培训。全科医学岗位培训是指对从事或即将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临床执业医师进行全科医学转型培训,是我国接受全科医学教育人数最多的教育方式,它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为确保转型医生符合全科医生的质量要求,如何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医学论文 篇10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1年7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内科住院的脑卒中病人100例,男42例,女58例,年龄56岁~100岁(79.8±9.4)岁。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病人分为观察组51例、对照组49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常规治疗及护理方法一致,观察组病人愿意配合。

1.2方法

1.2.1两组病人治疗前口腔情况评估

1)为上海市卢湾区卫生局科研课题,编号:卢卫科1120。

1.2.2口腔护理方法

两组均在入院后第1天开始严格按护理操作常规进行口腔护理,每日2次。对照组采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观察组采用连茅含漱液进行口腔护理,每天2次,7d为1个疗程。连茅含漱液处方及制剂:连翘10g,茅根10g,紫花地丁10g,紫草5g,加水500mL,文火浓煎至100mL过滤装瓶密闭备用。由本院制剂室制成。

1.2.3观察指标

于口腔护理后第7天、第14天观察并记录口腔黏膜充血、糜烂、溃疡个数及牙龈出血情况,观察口干、口苦及口臭是否加重、好转及消失。

1.2.4疗效评定

痊愈:口腔黏膜充血、糜烂、溃疡和牙龈出血消失,口腔局部无不适感;有效:口干、口苦、口臭等症状消失,但糜烂、溃疡未痊愈。无效:口腔并发症与治疗前比较无变化。

1.2.5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显著性检验取双侧界值点,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2.1连茅含漱液的作用原理

中医学认为心火上炎、肺胃热盛、邪热之气上炎于口舌,故令口舌生疮。连茅含漱液中,连翘味苦、性微寒,归肺心胆经,功用清热解毒,消痈散结;茅根味甘、性寒,归肺胃膀胱经,功用凉血、止血;紫花地丁味苦、性寒,归心、肝经,功用清热解毒,抑菌;紫草味甘、性寒,归心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燥湿凉血等功能。连茅含漱液用于口腔护理,有清热解毒、抑菌杀菌之功,且价格便宜、疗效佳,对局部黏膜刺激小,无不良反应及禁忌证,可有效治疗口腔并发症,易被病人接受。

2.2口腔护理新理念

口腔护理是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的一项,是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正常情况下,口腔可以通过自洁维持健康,患病时口腔内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可引起口腔炎、腮腺炎,出现口臭,从而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特别是发热、禁食、脱水、长期卧床病人由于不进食,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作用低下,容易引起口腔感染。插管后食物对牙床的刺激消失,牙床的功能也会逐渐退化。所以对老年病人进行彻底的口腔护理是极其必要的。21世纪提出了口腔健康是生命质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要素,从维持口腔清洁出发来达到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是口腔护理新的理念。有研究证明,生理盐水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当水分蒸发时会成为高渗溶液而沉积在口腔黏膜和口唇上,易导致黏膜出血。

2.3连茅含漱液口腔护理的效果

脑卒中病人并发症多且病死率高,临床上为救治病人使用各种抗生素、脱水药、抗凝药等,易引起口腔pH值改变,口腔内细菌迅速繁殖,出现口臭、牙龈出血、口腔黏膜破溃等,从而诱发口腔炎症、口腔异味及肺部感染,不利于病情恢复。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比较,应用连茅含漱液进行口腔护理效果更加明显(P<0.01),能有效去除口腔异味,保持口腔舒适,明显减少口腔细菌生长,从而预防或控制口腔感染,且该方法对局部黏膜刺激小,无不良反应及禁忌证。

2.4口腔护理时应注重人文关怀

进行口腔护理操作时,关注病人的感受是整体护理的要求之一。口腔护理应由责任护士全程负责,从黏膜变化的动态观察中对口腔护理效果进行评估,加强与病人的交流,边操作边解释,说明口腔护理的必要性。注重他们的感觉和需要,听取病人的意见及要求,为病人选择舒适、有效的护理。

3.小结

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口腔护理的临床研究也不断向前发展。口腔护理已不单纯是治疗或预防的手段,如何在正确遵循中医理论,严格按药品规定剂量和用法,在安全、有效的范围内探索更多、更有效的口腔护理药物,促进中医药在护理中的应用,将是中医院护理工作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标签:精选 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