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吧

位置:首页 > 学习经验 > 毕业论文

投影艺术介入舞台戏剧的应用研究论文

摘要:非专业戏剧教育具有极高的育人价值,然而它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仍处于起步摸索阶段。要在普通高校中贯彻非专业戏剧教育,可从戏剧类学科建设、戏剧法课程渗透与戏剧性活动开展三层面人手,由此建构起非专业戏剧教育在普通高校的实施框架,为其发展探询可行之路。

投影艺术介入舞台戏剧的应用研究论文

关键词:非专业戏剧教育;高等教育;实施构想

戏剧是以演员扮演角色为手段来表现生活的综合艺术,它最接近于人类生活的本原面貌,最容易激发起人们对现实的联想,也最能够为人所理解和接受。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戏剧以及戏剧化教育手段能以直观有效的方式使人产生感同身受的直接体验,从而对人施加多重教育影响,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与30年代美国戏剧教育家温妮弗列德所倡导的“创作性戏剧”(Crea—tiveDrama)一脉相承的教育戏剧(DramainEducation)、教育剧场(TheatreinEducation)、应用剧场(AppliedTheatre)等戏剧教育运动风起云涌。

1992年,国际性教育戏剧/剧场与教育联盟IDEA(InternationalDrama/TheatreandEducationAsso—ciation)在葡萄牙波尔图成立,并发展成为拥有90余个国家的代表加盟的国际组织。2010年,IDEA在纪念日10月27日提出了年度主题:在共享激情、信念与行动中联合起来。IEDA主席PatriceBaldwin在纪念日贺信中指出:世界各地的儿童和年轻人都应该能够体验到愉悦,体验到以不同方式积极地想象生活与世界的可能。通过戏剧,我们可以安全地、审美地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投身到新的观念与自我之中,我们可以投身到世界应该呈现的新景象之中。戏剧是人的本质需要,它能够使人更理性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建构起人与社会的联系,并以独到的方式呈现出人类与世界的面貌,有着丰厚充盈的美学意义与育人价值,完全可以在教育中发挥作用。

与职业导向的戏剧专门院校(如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的专才型戏剧教育不同,笔者最为关注的是在非专业领域中戏剧及戏剧教育法所能发挥的教育价值,其性质绝不是为了培养专业戏剧人才的才能教育,而是一种普适性的素质教育,它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建构,突出戏剧中完善人格、美化人生方面的意义,是实现理想生活与生命意义的教育活动。

本文力图探索普通高校中非专业戏剧教育的实践框架与可能,从戏剧类学科建设、戏剧法课程渗透与戏剧性活动开展三方面逐一论述非专业戏剧教育的实施构想。

戏剧类学科建设

非专业领域的戏剧教育同样关注戏剧本体的学科教学,它也可以将戏剧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引导学生学习关于戏剧的历史与理论、过去与未来,不仅关注戏剧知识的传授、戏剧欣赏能力的培养,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衍生出了新的课程内涵。

(一)作为通识教育组成部分的传统戏剧课程建设通识教育(LiberalEducation)起源于19世纪,当时不少学者认识到大学专业分科过细,知识被严重割裂、偏废,高等教育体现出过重的功利实用色彩,因而提出通识教育的概念,其目的是夯实学生对各学科的基本认识,培养健全、完整的人,尤其是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进入20世纪以来,由马修·阿诺德提出的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广受认可,诸多世界级名校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等纷纷采用这一模式来设置课程,而戏剧毋庸置疑是重要课程之一。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意蕴深远的艺术,就时间的纵向维度来看,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古罗马戏剧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戏剧,从18世纪的古典主义戏剧到21世纪的现代戏剧,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戏剧的发展;就戏剧艺术自身的横向维度来看,从戏剧的本质属性到艺术特征,从戏剧舞台演绎的各个方面到层出不穷的名家名作,这些丰富而驳杂的内容都有待于戏剧学习者潜心研究。在高等教育阶段,应该将这些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以艺术选修课的形式,供包括理工科在内的全体学生选择学习,修完所学课程通过考试后,应给予相应的学分。

以美国为例,在全美三千多所大学里,一半以上都设有戏剧系,而选修戏剧课程的非戏剧专业学生人数也极为庞大。在大部分学校里,作为通识教育的戏剧课程,既包括作品鉴赏、理论述略,也包括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表演、导演、舞美等课程,受教者甚众。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期间,笔者曾进修过《戏剧历史与理论》《贝克特前与后:戏剧与电影中的戏剧与反戏剧》等两门课程,前一门课的同窗来自全校各专业或未分专业的低年级学生,后一门课则为已学习相关戏剧基础课程的学生开设,他们的专业不一定是戏剧,但要求是人文社会科学方向。

我国部分高校在学科性戏剧教育方面已经做出了可贵的尝试,如南京大学利用其深厚的戏剧研究背景,在全校性的文化素质选修课中,开设了多门戏剧课程,包括《戏剧概论》《戏剧经典研究》《戏剧文化述要》《宋词元曲鉴赏》《昆曲清唱研究》《话剧作品排练》《歌剧与音乐剧》《歌剧经典赏析》等等,其专设的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在推动戏剧教育发展方面也功不可没。此外,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学校都开设了多门戏剧课程。这些课程既有戏剧理论的传授、戏剧经典的介绍,又有戏剧实践的参与,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戏剧素养极有裨益。

在开设专门戏剧选修课的同时,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戏剧文化讲座,邀请知名的戏剧专家来校授课,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戏剧艺术的热爱;此外,与高素质的专业剧团建立联系也很有必要,学校可以邀请他们来做专门的演出,也可派遣教师或学生代表参加专业戏剧培训,培养校园戏剧的专门人才。

(二)具有应用价值的社会表演学课程建设加拿大戏剧教育家大卫·布斯在阐述对教育戏剧的理解时指出:“当我们探索与交流观念信息、社会行为、价值观、感觉与态度时,拥有远超预期的大量观众的戏剧,已经成为我们表达与阐释世界的基本方法,我们被所经验的成千上万的表演影响,从而有意或无意地被娱乐、被知照、被激怒、被说服、被控制或者被感动,有时候由于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而被改变。”[1](P.18)诚如所言,戏剧已经成为人们观照世界的基本方式,戏剧本身也已超越了其本初意义,进入到更加普遍而深广的社会生活之中。如果用表演学视角来审视人类社会的话,不难发现,人们正被难以计数的表演包围着,同时,人们也无时无刻地在进行着表演,可以说,表演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

1979年,在理查·谢克纳教授倡导下,纽约大学成立了人类表演学系,它是戏剧研究与人类学相结合的产物。谢克纳教授将人类生活中的表现活动分为四大类,其中就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表演,他将表演概念的外延予以扩大,使之与社会发生了联系。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也发现了生活中的表演,他在其代表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序言中指出:“本报告所使用的观点是戏剧表演的观点,其原理从舞台演出艺术原理中引申而来。我将讨论个体在普通工作情境中向他人呈现他自己和他的活动的方式,他引导和控制他人对他形成的印象的方式,以及他在他人面前维持表演时可能会做或不会做的各种事情。”[2](P.1)显然,他关注的是个体如何通过表演去投合社会期待,如何建树、维持、控制自我,使自身更为他人所接受,更符合社会规范。

当下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诸多变革,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娱乐和新闻媒体化的不断发展催生了一门新学科的诞生——社会表演学。

在人类表演学基础上,直接受教于谢克纳的上海戏剧学院孙惠柱教授创建了这门学科,它关注社会表演学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主张跨学科、交叉性地建构本学科体系,要求社会表演学直接介入教育、法政、服务、传媒等各行业。

具体到高等教育阶段的戏剧课程,笔者认为,与社会表演相关的应用型戏剧教育课程较之传统戏剧艺术课程而言,更有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它有助于学生规范形象、发展能力、张扬个性、促进协作,甚至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建议在高等教育阶段开设《社会表演学》或相关课程。普通高校开设的《社会表演学》课程在兼顾本学科相关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凸显其实用性,甚至可以结合不同的院系,设计差异性的教学大纲,进行不同的表演训练。从共性来看,要努力促进学生角色意识的增强、言语交际能力和自我表现力的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从个性来看,则要积极促进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中提高专业技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有针对性的发展。

二戏剧法课程渗透

戏剧法课程渗透是指将戏剧化手段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与其他科目进行统整的形式。戏剧方法的渗透与介入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使高校课堂生动活泼、意兴盎然。

(一)情境与角色:语言文学类课程中的实践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言语交际技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外语教学也在高等教育阶段备受重视。传统的语言教学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不良倾向,加强言语技能训练尤其是听说训练是外语教学的当务之急,而运用情境模式、通过真实情境创设来开展实战性言语交际练习则是颇为有效的方法,这也是戏剧教学法最典型的教学手段。

情境教育中,情境的选择与设计至关重要。

教师应选择与教学内容及生活实际高度相关的特殊情境,引导学生在规定性情境下,学习如何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如何与他人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设置好典型情境后,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自由,鼓励其即兴发挥进行语言交流。这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乃至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戏剧作品情境的直接导入也能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在倾听、体会、分析戏剧对话时,学生的听说能力能得到有效锻炼。教师也可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戏剧片断,在引导学生仔细倾听的前提下,或是让学生描述各种人物、关系及其所处环境,或是让学生大胆设想后续事件的发展状况,或是让学生分析戏剧对话的思想内涵,总之,要从听觉角度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并通过有效的思维活动,将听与说相联系,通过语言内化与外化的不断交替,提高话语品评能力和思维活力。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文学类课程,文学课堂可以再现剧本情境,做剧本片段排演等练习,将文本中的戏剧立体、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会到戏剧鲜活的生命力。

除了情境教学,角色扮演活动也颇具戏剧特色。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起源于人类摹仿的天性,他认为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他们最初的知识,也是从摹仿得来的。

作为代言体艺术的戏剧,角色是其核心概念,角色对生活的摹仿构成了传统戏剧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角色也活跃于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角色意识的培养、理想角色范本的塑模、自我角色的塑造都可以成为高校课堂教学的内容。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对这一类教育活动也很有经验,他在《大教学论》中提到:“假如用来舒畅心情的娱乐能够重视生活的比较正经的方面,使他们在消遗的时候也能受到一种确定的影响,这是极为有用的。比如,可以给他们一些工杭籍州师范大学雏学报一社会具,让他们玩农作或玩政治游戏,当大兵,当建筑家等等,去模仿各种各色的手艺。……在作战争游戏的时候,学生们就可以当大将、将军、队长或旗手。在玩政治游戏的时候,他们可以作国王、部长、大臣、秘书、大使等等,依据同样的原则,他们可以当领事、议员、律师或官吏;因为这种娱乐常常可以导致正经的事情。这便可以满足路德的愿望,就是学校里青年人的学习可以组织得使他们觉得是同整天玩球一样快乐,这样,学校就可以首次成为实际生活的真正序幕了。”[3](PP.151—152)由此可见,夸美纽斯充分认识到了角色扮演活动寓教于乐的特点,它借助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校成为演习生活的舞台,了解世界的窗口,并在和谐的氛围中丰富学生的艺术感受,对学生人文修养的养成产生促进作用。

具体到高等教育中的语言文学类课程,角色扮演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场所,使他们以不同的身份立场去发表见解、体验人生。无论是戏剧文学课程中的角色自述、角色分析,还是语言课程中的角色扮演、情境再现,都能使学生在发展言语技能与言语交际技能的同时,明确角色意识,感悟真实生活,丰富内心体验,洞察人生百态。

(二)独白与对白:思政法史类课程中的实践美学家苏珊·朗格说:“戏剧是一种诗的艺术,因为它创造了一切诗所具有的基本幻想——虚幻的历史。戏剧实质上是人类生活——目的、手段、得失、浮沉以至死亡——的映想。……它创造了自身特有的基本抽象,从而获得了某种对历史进行摹仿的独特方式。”[4](P.354)戏剧与社会、人生如此契合,戏剧的许多内容,如冲突、对抗、激变、解决等等本身就是生活的真相,人们常说“生活充满戏剧性”。事实上,每个人生存在世界上都在扮演着各种角色,生命的流程仿佛就是戏剧的上演,而个体生命的集体书写便也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与文化。生活是一出戏剧,反过来,戏剧尤其是某些戏剧元素也能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能完满地再现社会生活,包括历史与现实,例如独白与对白。

约克大学的BelarieZatzman在《独白项目:戏剧作证的形式》一文中描述了她与学生共同执行过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与大屠杀教育有关。她说:“在我的工作中,我被强有力的关于戏剧与教育的感觉带入背景幕布之中,这种背景与大屠杀有关又超越了它,当我们审慎地定位自我与他人关系时,它还包括移民的故事、身份的确立等等。

年轻人需要知道他们自己正处于历史、记忆空间和艺术创作的交叉点。老师需要知道他们有机会去建树一个涉及教学法的建筑,以为学生的叙述留出空间。”『5](P.35)这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它混合了学生的个人独白与历史叙事,帮助学生在与历史的连接中发现自我的声音,帮助他们从新的、更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历史。此外,据了解,芝加哥大学的人类学家马里欧特也曾带领学生通过舞台形式把印度等级化社会生活表演出来。这些历史、政治课程中的戏剧法介入对我国高校的课程建设而言,不无借鉴意义。

我国高校的思政课和历史专业课大多以理论讲授、史实解说为主,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也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更无法触及其身心灵魂。

教学中,可以借鉴独白与对白等戏剧元素,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述自我在政治生活与历史现实中的定位,明确自身与社会的联系,更感性也更深刻地认识世界,前述大屠杀教例便是明证。我国高校的思政、历史教学应该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珍视学生的声音,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辩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例如,让学生采访家人、编写家族史,了解其祖辈、父辈在中国现代历史变迁中的生活状态,借助人物命运折射时代风貌,随后在课堂上交流;也可以组织时事演讲、知识竞赛等等活动。

此外,由巴西戏剧家奥古斯特·博奥所提出的论坛戏剧法在思政和法律课程中也很有实践价值。所谓论坛戏剧,就是让观演者把遇到的各种问题呈现在舞台上并去扮演角色,通过众人参与,边表演边讨论,用开放式结尾来尝试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在剧中,现实与虚拟重叠交织,观众不仅是接受意义上的观看者,更是一名行动参与者,可以自由、民主地介入戏剧创作,介入思辨。在思政和法律课程中,教师可与学生协作,根据当下社会中的热点事件、法律案例编创论坛戏剧,在戏剧中用表演的形式提出问题、引发行动。例如围绕药家鑫杀人案,既可再现药家鑫凶案现场,表演其杀与不杀的种种可能,也可模拟法庭判决现场、记者会现场等,学生分饰药家鑫、法官、药家鑫家属、被害者家属、媒体记者、庭审现场群众等各个角色,通过表演的方式对事件进戏剧教育陈在高漪等.教戏育剧介领域入.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正如英国温彻斯特大学戏剧教授提姆·普伦蒂克所指出的:“应用剧场艺术是运用鲜活经验与人性真理去探索人权的有效实践,它将人们带入自身所生存的体系与公民理想生活的可能性之间,使人们面对黑暗矛盾的核心。”[6]借助戏剧的方式,学生们可以进入人性与世界的内核,能有机会直视现实、探索真理,在表演与思辨中,对人类本身进行深刻的质问,这样的活动对人的精神成长裨益无穷。

三戏剧性活动开展

在常规教学活动之外的,以戏剧为主要形式进行的主题活动,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是非专业戏剧教育得以落实的重要环节,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积极发展校园戏剧

在我国,戏剧与教育很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1899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演出了《官场丑史》,开创了我国学生演剧的先河;20世纪初,以李叔同、欧阳予倩等留日学生为代表的演剧活动掀开了中国新兴话剧的序幕;随后,南开学校、清华学校、晓庄学校等名校都留下了学生演剧的光辉传统;周恩来、曹禺等老一辈革命家、艺术家也曾是学生演剧的先锋……这些都为戏剧育人的理念提供了佐证。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大学生主动地选择了戏剧作为自我表现的载体,借此来表达对社会的反思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20世纪8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的北国剧社率先成立,他们创演了不少优秀剧目,在大学校园中风靡一时。此后,各大高校纷纷成立校园剧社,大学生们演出了一系列的经典剧作,如莎士比亚的戏剧《雅典的泰门》《第十二夜》以及曹禺的《雷雨》《北京人》等,后又以前卫先锋的姿态通过自创或改编的方式进行了一些实验性的戏剧探索。这些戏剧演出活动,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找到了情感宣泄之所、灵魂栖息之地。

校园剧社作为学生社团,必须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必须有固定的成员及活动场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配置专门的戏剧教师也很有必要。一般来说,剧社在每学年都应补充新鲜血液,要经过严格的素质测试,选取部分具有较高艺术素养和感悟力的学生参加剧社,平时要保证定期开展形体训练、戏剧欣赏、剧目排演等活动,更要保证每年一定数量的戏剧演出,如校际戏剧交流活动、校内戏剧专场演出等。校园戏剧应以自觉参与作为活动的起点,鼓励学生发扬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将个人的思考与感悟融人戏剧,创造性地进行艺术创作,使校园戏剧活动在和谐、愉快又不乏激情的氛围中代代传承不断发展。

目前国内高校的校园戏剧在取得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某些校园剧社热衷于排大戏,搞场面,以为炫目的舞美设计、现代声光电效果能将校园戏剧推向高潮,甚至将专业化视为发展目标,殊不知,这恰恰背离了校园戏剧的原生态,湮灭了校园戏剧的生命力。英国大导演彼得·布鲁克有一句名言:“我可以把任何一块空的空间叫做舞台。在有人注视着的时候,一个人走过这个空的空间,这就够了,我们已经有了戏剧活动所需要的基本因素。可是当我们谈起戏剧的时候,我们却总要想到大红的幕布、聚光灯、无韵诗句、笑声、黑屋子,这些都是人们在一个多功能的词所表达的多义形象上面硬加上去的东西。”[7](P.11)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戏剧的实质,戏剧不是文学,也不是形式艺术,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校园戏剧在物质上可以贫困,但在人的精神交流层面上却必须丰富。

(二)尝试体验心理戏剧

由于学习、就业压力过大,环境变迁角色转换不顺,交际困难等原因,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障碍,集中表现为心理焦虑、强迫症、偏执、敌对、神经性抑郁症等。2010年11月30日至2011年2月28日,《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进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调查,结果显示:九成多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其中27%的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38%的大学生遇到烦心事或感到压抑时不向任何人诉说。②这些惊人的数据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形势很严峻,大学生寻求心理压力疏泄的渠道却极为有限,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除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等常规性工作之外,采用心理剧的手段进行心理辅导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途径。

心理剧是一种采用行动技术的团体心理治疗方式。在剧中,团体成员们通过扮演的方式,再现困扰他们的真实生活情境,并借助团队的创造力和自发性,在“此时此刻”宣泄情绪,调节心理,甚至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心理剧创作研究第一人J.L_莫雷诺(JacabLevyMoreno)在分析心理剧的目标时明确指出,心理剧要“建构一个以生活为模型的治疗环境,将所有的生活形式都整合进来,从世界性的因素开始——时间、空间、现实和宇宙,直至生活与真实实践中所有的细节与微妙之处。”[8](P.11)心理剧的实践范围从探索童年创伤到化解负面情绪,从解决人际交往障碍到开发内在潜能,演出时采用角色交换、替身、镜照、附加现实、人体布景等方式。它可以帮助个体更具建设性地按自己的意志去设计人生,使其在情绪宣泄的过程中提升个体的感知力、领悟力与应变力,并通过分享对其他团体成员产生影响。通过心理剧实践,人们可以直面内在的真实自我,可以在人与人的遭遇相会中反思自我与人生。

笔者认为莫利诺的研究完全可以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加以运用。其实施一般有热身——演出——分享三步骤。在心理障碍学生自述基础上,心理辅导教师、学生本人甚或是同伴都可以根据自述素材进行心理剧创作,在讨论、协商中编写出剧本,然后经由热身营造出平等、和谐的氛围,再由学生本人将他的心理困境表演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表演情境,引导学生对此形成认识,要尝试进行换位思考,以全新角度参与所发生的事件,并将其真实的内心情感宣泄出来,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并不是孤立无援的,角色交换、替身、人体布景等方式能将观众卷入表演,附加现实则使心理剧不仅能再现发生过的事件,更能想象可能发生的事件,而最后与同伴的分享可以将心理剧导向深入。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心理剧活动,使朋辈观众和参与演出的演员一起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到心理剧所营造的氛围之中,在角色的外壳下感受生活、体悟人生,这种精神上的亲历性有助于学生从更广泛的角度、更深邃的层面上理解人类的生存境况,对于人的心理成长也极有裨益。心理剧能帮助人舒缓紧张的神经,宣泄郁积的情绪,能有效地舒缓学生的心理危机,帮助其克服自卑、压抑、犹豫等等负面心理,能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其最终达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教育只有在触及人的灵魂、调动人的情感时,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它不是纯粹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传递与习得,而是通过文化传承使人领悟到生命内涵并使人的灵魂觉醒,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一种社会性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它应该有效地建构起人生的价值,使人成为能够主宰自我并能动地作用于外在世界的人,最终实现人本身的生命价值与存在意义。戏剧及戏剧教育法正是这样的一种教育形式,它能深入到人的情感层面,使人的灵魂深处受到震撼,从而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曾专门作了题为《舞台·学校·世界》的讲演,指出:“世界者,舞台之大者也。其间之君子、小人,与夫庸愚、英杰,即其剧中之角色也。欲为其优者、良者,须有预备。学校者,其预备场也。”E9J(P.17)显然,他把学校视为学生预演生活、了解世界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戏剧扮演的角色极为重要。尽管从目前来看,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非专业戏剧教育尚处于摸索阶段,然而笔者深信,作为一种具有极高育人价值的教育形式,它必将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园地里生根开花,上文所述的种种设想也绝不会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参考文献:

[1]DavidBooth.Towa~sanUnde~tandingofTheatreforEducation[C]//KathleenGallagher,DavidBooth.How TheatreEducate:Convergencesand CounterpointswithArtists,Scholars,and Advo—cates.Toronto:UniversityofTorontoPress,2003.[2]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4]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5]BelarieZatzman.TheMonologueProject:DramaasaForm foWitnessing[C]//KathleenGallagher,DavidBooth.HowTheatreEducate:Convergencesand Counterpoints with Artists,Scholars,andAdvocates.Toronto:University ofTorontoPress,2003.[6]TimPrentkiPointsAndPractices:AresponsetotheSpecialIssue:‘DramaforCitizenshipandHumanRights’[J].TheJournalofAppliedTheatreandPerformance,2008,13(3).[7]PeterBrook.TheEmptySpace[M].London:PenguinBooks,1990.[8]JLMoreno,Z TMoreno.Psychodrama:ActionTherapyandPrinc~sfoPractice[M].Beacon,NY:BeaconHouse,1975.[9]张伯苓.舞台·学校·世界[G]//夏家善,崔国良,李丽中.南开话剧运动史料(1909—1922).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戏剧教育陈在漪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