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吧

位置:首页 > 学习经验 > 毕业论文

试论职业学校艺术欣赏课程内容的设计

试论职业学校艺术欣赏课程内容的设计


  论文摘要:艺术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革中诞生的新型课程,它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强调艺术教育的创新精神,打破传统艺术分科的界限,在艺术学习和艺术实践中,注重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及艺术领域与其他非艺术领域的融合,知识技能与人文主题的结合。在以学生兴趣为前提、职业为主线、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实践研究前提下,探索职教课程改革新思路,有效达到培养目标的新途径。

  论文关键词:职业学校;艺术欣赏;课程内容
  
  一、贴近生活原则

  艺术欣赏课程内容和形式紧密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第一模块“舞动的艺术”选择街舞的欣赏,是因为它是现在学生最喜爱看的,最爱跳的舞。从街舞的起源地美国街舞锦标赛的欣赏,到2008全国大学街舞比赛内容的欣赏,学生对街舞喜爱不仅是对街舞中的高难度动作的展示的欣赏,还认识到街舞的发展融入了生活的点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尚动感的运动特点。“聆听的艺术”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手机中的音乐铃声,如《献给爱丽丝》、《土耳其进行曲》、《拉德茨基进行曲》、《少女的祈祷》等,这些乐曲不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而且是我们手机中的来电铃声。学生们听到手机里的来电铃声中熟悉的乐曲名和熟悉的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肖邦、巴赫等音乐家名字时,一下子降低了学生对外国乐曲的陌生感,提高了他们的古典音乐学习兴趣。“歌唱的艺术”,选取最时尚的流行歌曲和歌星,如周杰伦、林俊杰等流行歌手的音乐以及以阿宝为代表的原生态唱法歌曲,这些都是学生最喜爱的歌手和歌曲,最后在引导学生欣赏“世界三大男高音的”美声唱法的演唱,让学生感受歌唱艺术的魅力,提高歌唱的鉴赏能力。

  二、综合性原则

  艺术课程从传统的分课教学向多门类艺术的沟通和融合转变,强调不同艺术门类、不同学科之间的连接与相互渗透。可以侧重于一个艺术门类的学习,达到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综合;也可是多个艺术门类的兼容互通。在第五模块“综合艺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内容学习从学生知道的动画片《梁祝》作为切入点,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再结合戏剧《梁祝》的欣赏,学生不仅掌握小提琴协奏曲的特点和艺术成就,还了解戏剧艺术门类知识,以及对其他艺术门类独特风格的了解。在第三模块“音乐的语言”,民乐合奏古曲《春江花月夜》中,把唐朝诗人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古典舞与古曲《春江花月夜》音乐结合起来欣赏,从文学、音乐、舞蹈三个不同的领域引导学生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再如欣赏经典芭蕾舞《天鹅湖》与中国杂技结合等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一定会有学生喜爱的一种,学生对艺术欣赏课程内容的同一题材不同艺术形式表现的特点主动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对最基础的学科知识技能有所了解和把握,又使学生对各类艺术共通的特质有所体验和认识,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艺术通感的体验,不同形式的艺术感染力的体现,震撼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建构审美心理。从综合的角度关注艺术、关注科学,启发学生探索艺术与科学的关联,在想象和逻辑中建立思维通路,促进感性和理性的均衡发展。

  三、经典、时尚的原则

  艺术欣赏课程内容充分利用中外一切优秀的、经典的艺术文化遗产,为学生提供最有价值的精神营养,使学生了解艺术的主要价值,培养学生健康的、有品位的艺术趣味。学生还缺乏经验,还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学生似乎不喜欢传统的文化艺术,只热衷于流行的东西、快餐式的文化。艺术教育有责任使学生获得对艺术的理解、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和能力。在第二模块“舞蹈艺术”中芭蕾舞《天鹅湖》、踢踏舞《大河之舞》;第三模块“音乐语言”中古曲《春江花月夜》;第四模块“电影艺术”中《音乐之声》;第五模块“综合艺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音乐剧《猫》等,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理解了历史文化价值。同时艺术欣赏课程内容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这才能使学生学习时产生更多趣味性。当然“趣味性”并不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而是指尽量贴近学生身边生活和理解能力,符合青少年思维阶段的特点的教学内容,在欣赏《春江花月夜》古曲后,选择欣赏和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时尚的“女子十二乐坊”民乐团体演奏,姑娘们将中国传统的民族器乐与时尚的现代音乐元素有机结合,使其作品既保留了浓郁的中国民族音乐色彩又兼具时尚与流行的世界音乐风格,从而创造性地创作出大量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音乐风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