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吧

位置:首页 > 学习经验 > 毕业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活动课教学的初探论文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学生要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使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活动课教学的初探论文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的,学生的心理应主要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尤其是作为智力和认知核心的思维。对于学生来说,希望自己成为探险者、发明者、创造者,这是正常的心理需求,也是参与学习的动力源泉。在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过程,能使学生心理处于亢奋状态,能使动力系统“开足马力”,能调动一切因素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时,不但对数学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能通过愉快的心理体验,实现兴趣的自我培养,增进热爱数学的情感,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数学活动课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以学生的直接体验和生活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主题研究为基本形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以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生活性、研究性、参与性和开放性为主要特征的全员参与性活动,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数学学科的延伸和发展,是学生理解、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升华过程。在活动课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求问题、去发现问题,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课上真正“动”起来呢?

一、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数学实践活动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地发展。可以说,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活动的目标,是衡量一节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重要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强的、参与率高的动手氛围,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例如,六年级下册“数学应用”课——《抽屉原理》,可让学生自己拿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把五本书放进2个抽屉、任意从扑克牌中抽出5张等等,在自己的操作中得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可以放多少个物体的结论。再如《自行车的数学》,让学生亲自进行实践活动,去转动自行车的前齿轮,来观察自行车的前后轮是如何通过链条传动运动的,去发现自行车运动的'奥秘——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从而得出“自行车蹬一圈的距离=前轮的齿数÷后轮的齿数×后车轮的周长”。还如《数学思考》: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呢?让学生画出各种情况,自己列出表格,找出规律。

通过自己动手,让学生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悟,形成表象,观察、比较、探索规律。

二、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去发现和研究问题;还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例如在教学活动课《合理存款》时,创设情境:老师准备给儿子存3万元钱,供他六年后上大学。到银行后,看到有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的整存整取储蓄利率,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可以用哪种存款方式?到期后总共能取出多少钱?还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把这节课设为活动课,对学生说:“老师买了新房,准备装修,要给客厅铺上瓷砖,可是不知买多少块瓷砖,买多了浪费,买少了还得跑市场,多麻烦。请同学们给老师想想办法,怎样做?”学生一听要给老师出主意,兴趣十足,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必须知道客厅面积的大小,从而引入了面积的问题。

作为数学教师,要使活动课开展得顺利、效果好,必须明确活动的目的、具体措施如何,要有所预见,并且能灵活处理活动过程中突现的问题,有备无患。组织学生实验、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料,要有的放矢;指导学生设计学习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探讨、思索,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平等、共同学习的氛围,并不时使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中尝试到学习的欢乐。

三、让学生的交流“动”起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科学思维的焦点”。在数学活动课的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把握出示问题的时机与方式,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参与交流的欲望。一方面教师要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交流”的问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为学生“交流”的问题,尽量还知识以本来面目,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交流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所提的问题应深入,呈逐步上升趋势,而且单靠学生个人智慧或能力要完成它具有一定困难的,或者是学生有迫切的愿望需要与别人进行研讨、交流或获得别人的帮忙,这样才能从内因调动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性,也才能使数学交流更加有效。

总之,数学活动课应以活动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数学认知领域,激发学生的数学潜在智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上好一堂数学活动课,应该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融入乡土资源,尽量体现数学课程的情境化、生活化、活动化、实践化,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使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