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吧

位置:首页 > 学习经验 > 毕业论文

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中会计计量问题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国家财政部颁布的最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引入了除历史成本以外的公允价值、可收回金额等多重会计计量属性并存的会计计量模式,从而对现行的单一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产生了很大挑战。为此,本文将主要以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为着眼点,对当前财务在具体运用操作新会计计量模式方面,提出一些浅显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 会计计量 会计实务

  
  0 引言
  
  财务会计实际上是一个对会计各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过程,而会计计量在会计的确认和报告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企业会计准则》打破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引入了多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这一方面反映出会计计量问题在财务会计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单一的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核算的需要。
  资产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兼具可靠性和相关性,但是,随着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更新大大加快,创新业务层出不穷,派生出诸多的因单一计量模式而起的问题。而新企业会计准则对现行会计计量属性的修订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多重会计计量属性并存的现实意义
  
  1.1 解决了资产减值计量问题 在以历史成本计量资产价值的情况下,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始终是以其初始实际成本,或者摊余成本来计量和反映的,在资产持有期间一般不确认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只有在相关资产发生转让、出售等时,才予以确认。其结果是,当资产的市价、可收回金额等低于资产实际成本时,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资产价值和利润表中所反映的净利润等,往往都被高估,财务报告难以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新准则不仅将原来的“八项准备”扩展至所有资产范围,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的具体确认办法作出详细规定,并分别不同资产项目规定了其减值损失的确认计量程序。
  1.2 解决了金融创新业务和所谓的“资产负债表外业务”问题 金融创新业务衍生出许多金融工具,通常属于履行中合约。按照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与这些金融工具有关的资产和负债在合约取得以及履约过程中,都将难以得到确认,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实际上根本就无法正常反映企业的交易风险等信息,因此,这些交易被许多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企业称为“资产负债表外业务”。新准则分别采用公允价值、摊余成本、历史成本的计量手段,把原来那些在取得时没有发生实际成本,或者实际成本很小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权益工具等,都统一纳入到表内核算,并对这些价值变动的风险有所揭示。
  1.3 解决了或有负债计量的问题 在会计实务中,企业通常面临着大量不确定的或有事项,这些事项在资产负债表日可能已经导致企业承担了一项现时义务,但是实际履行义务的时间将在以后会计期间,而且履约的时间或者需要偿付的金额在资产负债表日也并不能确定,它们会随着未来有关事件的发生或者不发生而发生改变。按照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这些将在未来履约且支付时间、金额不确定的负债就难以入账,反映不到资产负债表中去。新准则明确界定了预计负债与或有负债的范围,恰当引入“最佳估计数”计量模式属性,对或有事项的计量极具针对性。
  1.4 解决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问题 在新准则中,列示了五种基本的会计计量属性,分别是: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并对企业在何种情况下应当采用何种计量基础作出了相对具体的规定。这与已经发布的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以及现值等四种计量基础,在条款及内容等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
  
  2 新会计计量模式在具体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制度概念层次来看,新准则对于会计计量的基本原则问题已作出规范。从实务上看,尽管我国会计计量规范对于初始计量基础有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现值、最佳估计金额等,对于后续计量基础有摊余成本、成本与市价孰低、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公允价值、可收回金额等。但是,突然间从单一的选择模式走出来,面临到一个看起来五花八门的多项选择模式下,肯定会有一种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的感觉。如何从现行的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向公允价值等多重计量模式切换,可能面临的问题也许会很多,暂可罗列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