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吧

位置:首页 > 学习经验 > 毕业论文

关于学科整合与马克思思想研究方式的转变

关于学科整合与马克思思想研究方式的转变

  [论文摘要]传统的研究陷入到一种条块分割的局面,这种学科壁垒的状态难以让人真正解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思想的研究面临方法的转变, 即从、学与主义思潮的內在整合关系中来理解马克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马克思对当时思想的超越。在这一过程中,揭示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哲学革命之间的关系,是重新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关键。

  [论文关键词]学科整合 马克思思想研究 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
   
  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与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来源,与此相应,马克思主义也就具有了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时代,这个划分对于人们了解马克思思想的形成是非常有帮助的。虽然列宁强调马克思思想的这三个方面是一整块钢,但这个划分还是造成了后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缺陷。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当马克思的思想被划分为这三大组成部分,并将这三大组成部分划分为三个互不相干的学科来进行研究时,我们真的能够抵达马克思思想的深处吗?如果不能揭示这三个方面在马克思思想变革中所起的“共时性”作用,那么,当我们在每一个具体学科领域中自认为进入马克思思想深处的同时,可能恰恰远离了马克思。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今天的马克思思想研究,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研究方式的转变:即从过去那种根据单一学科来理解的状况转向从学科整合出发来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将马克思的思想看作一个整体,开将马克思所面对的社会生活当作一个整体,才能真正地获得面对社会与思想的马克思思想方法论。
  
  一、马克思思想研究中的条块分割
  
  社会历史生活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结构的过程,这决定了对社会历史生活的分析需要从多学科的视角入手。在没有出现现代学科分工的时代,每一位思想家在面对社会生活时,其思想巾就可能存在着现代诸多学科的一些要素。当我们从现代学科视角来深入到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中时,一方面具有现代学术分工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这种研究也可能将一个思想家的思想单向度化。使其完整的思想分解为没有相互关联的学科碎片,从而无法从整体上去理解思想家。马克思思想研究也是如此。
  虽然《反杜林论》的体系是根据论战对象而定的,但将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的做法,还是影响到了后来者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方式,这就是将这二个方面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领域,这种区分构成了列宁论述马克思思想来源与组成部分的重要前提,也是今天将马克思思想研究划分为三个不同学科的最初依据。在第二国际时代之后,马克思的又被划分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两大部分,经过斯大林主义教科书体系之后,这两大部分又被划分为四块,即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与历史观。这种条块分割的研究局面,也是国内马克思思想研究中存在的状态。
  条块分割式研究的优点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便于研究者展开研究。一个人的时间与能力有限,不可能精通所有的学科,特别是在现代学科分工非常精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从一个学科或某一学科的某一问题出发来面对马克思,相对容易上手。第二,便于在特定的理论维度上加深对马克思某些思想的理解。在现代学术视野中,每一门学科都有一个长长的历史谱系,能够将这一谱系研究清楚,已经非常困难。能够在特定学科谱系中去界定马克思的思想地位,这对于加深马克思的思想是非常必要的。第三,如果能够将这些不同层面的研究整合起来,则能形成深层的整体解读。但正是在这个层面,条块分割的研究方式似乎遇到了自己的极限,造成了学科壁垒的局面。
  正是这种学科壁垒,造成了马克思思想研究中的深层问题。第一,从马克思思想发展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这三大学科并不是相互孤立地存在的,它们之间具有复杂的内在关系。不能理清这三大学科的内在关系,我们就不能真正地从总体上理解马克思。而在当下的研究中,这三大部分刚好被分解为三大学科,它们之间似乎已经没有了内在的关联。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形成了以原著来引证原理的目的论论证。由于马克思并没有按照条块分割的方式来论述自己的思想,为了论证所出发的原理的有效性,就只能从原著中摘取相关的引文,以论证相关思想的存在。而不能真正让“文本”本身说话。这种论证的方式,就是从一个先定的目的出发来面对马克思的文本。这是一种目的论的解读。当然。对这一点的批评又不能走向反面,似乎认为只要搞清楚丫马克思每一个文本的情况就可以理解马克思。文本是一回事,对文本的阅读又是另一回事,即使每一个文本都是确切无误的,但对同一文本的阅读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第三,容易形成教条化的理论体系。当我们以一个外在的框架去分割马克思的思想时,人们关注的焦点就不再是这个框架本身是否正确,而是如何去完善、补充这个框架,除非这个框架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否则人们是不会放弃它的。这种教条化的体系,不仅会封闭马克思思想的内在精神,而且会简单地拒斥一切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以维持自身的合法地位。
  正是意识到了这些问题,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已经在尽力改变马克思思想研究的这一局面,以推动马克思思想的研究。在80年代中期,学术界重新提出将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作为一整块“钢”来研究,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教学模式。应该说,这在理念上是非常正确的,但令人遗憾的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内容只是在上述各个条块的基础上做了一个拼盘,并没有真正地将这些内容内在地整合起来。这种外在的嫁接最终还是解体了,又回到了学科分离的局面。在后来的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的各个二级学科力图实现一种创造性的理论转换,这种转换是双向的:一是重新理解经典文本;一是审视当代历史与。这个过程虽然推进了一些具体学科的专业研究,同时也再次遭遇到了学科间的整合问题。相比于80年代的研究,我个人认为这次的遭遇有了更深的理论基础与文本支撑。至少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学界开始形成了一种共识: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其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是融为一体的,“回到马克思”就是要以这种方式回到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揭示这些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关系。只有在这个层面上回到马克思,我们才能真正地回到马克思的鲜活的思想,回到马克思所面对的世界,并从中获得面对当代的理论视野与理论方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今天的马克思思想研究,必须再次打破学科壁垒,从整体上重新理解马克思。“在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壁垒分明、互不关联的研究平台上,以某种十分局限的专业眼光来孤立地面对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经济学家的马克思’和‘革命家的马克思’,……众人都自以为把捉到了马克思,然而却没有一个人真实和有机地把握了一个完整的马克思。”摆脱过去的“独白式”研究,走向一种多学科的“复 调式”解读,这是县今天研究马克思思想的方法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