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吧

位置:首页 > 学习经验 > 毕业论文

谈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摘 要:通过论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主要内容,阐明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针对逻辑实证主义即归纳逻辑方面的主要观点,论证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合理性与优点,并根据波普尔证伪主义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批评与反驳。

谈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关键词:波普尔;科学;归纳;证伪主义

引言

近代西方经验论认为,人们的感觉经验是可靠的。进而人们可以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一般的、抽象的结论,从具体的、特殊的事例中总结出概念与普遍规律,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归纳的过程,而归纳法一直被看作一种合理的获取知识的方式。然而休谟的质疑则明确指出人们难以通过归纳来获得普遍有效的科学知识,而波普尔提出证伪、试错的方法来代替归纳法。

一、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哲学背景

(一)休谟问题的诘难

近代西方经验论认为,人们的感觉经验是可靠的。进而,人们可以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一般的、抽象的结论,从具体的、特殊的事例中总结出概念与普遍规律,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归纳的过程,而归纳法一直被看作一种合理的获取知识的方式。

然而,归纳的方法在休谟那里受到了挑战,休谟认为,经验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联系只能说明感性材料之间在过去有着联系,而未来如何我们并不清楚,即是说我们不能证明这种联系是必然的。例如,经过我们10 000天的连续观察,发现在北纬40度,每一天都是有白天和黑夜的,我们能不能通过归纳得出在第10 001天北纬40度依旧还有白天和黑夜呢?在休谟看来是不行的,因为有可能在明天就会出现破坏这种关系的事件,所以,这种没有确定性和必然性的归纳方法是不能被当作科学的方法的,因为事实和科学规律之间存在的一定是必然的逻辑关系,而非偶然的关系。

(二)以往哲学家的解决方案

那么在休谟的诘难下,哲学家们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承认归纳法不一定能发现真理,但是不否认科学真理的普遍必然性;要么继续认同归纳法,但要承认科学不具有普遍必然性。

休谟则选择了第二条路,他区分了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数学为必然真理,它们不依靠归纳,而科学真理则依靠归纳法,是从经验事实中归纳出来的偶然真理。而归纳从本质上讲是心理习惯,我们所谓的因果关系也不过是这种心理习惯所产生的自然联想。

而逻辑实证主义则认为,科学真理是虽是偶然真理,但是是成功率很高的偶然真理,而归纳法的逻辑也和传统的形式逻辑不同,它是归纳逻辑。

面对休谟问题,不同的哲学家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而波普尔对归纳法从心理学和逻辑学的方面展开了完全的批判,并提出了证伪主义。

二、证伪主义的基本内容

(一)何为证伪

证伪,其对应的是逻辑实证主义以归纳为基础的证实,以归纳为基础的科学都是把经验事实融入科学理论中去,符合科学系统的便是正确的,而与一般原则相违背的东西会被看作是错误的,这样个别的特殊的东西便被隔离在了体系之外。但是证伪主义不同,它把一般原则与经验事实的地位变换了,把经验作为了理论的标准。这样的话,经验不是用来证实理论的,而恰恰是用来证伪的。即经验事实是用来破除旧有的理论的,科学理论也不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成了可被证明是错误的假说,一个假说被科学家们提出后,我们所做的不应该是找事例去证明它是对的,而是努力找出与它相反的事实,来证明它的错误,并且再根据发掘的经验事实对原有理论进行修改。科学也不再是真理的代表,而是一步步地不断接近真理。

如此一来,人们可以通过这些个别的、违背现有的科学体系的事实中演绎得出新的原则与理论而获取知识,这样证伪的方法就与归纳的方法对立起来。

(二)科学的分界标准

证伪主义的提出不仅仅是对证实的批判,还意味着科学分界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众所周知,实证主义区分了形而上学与科学,其最终目的是消解形而上学。而证伪主义所做的不仅仅是区分科学与形而上学,还划分了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

一般在我们的常识中,科学的东西是正确的,而错误的则是不科学的。但按照波普尔的观点,科学不再是正确与错误的分界标准,例如,像数学这样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果是不会出现错误的,这必然包含着真理,但是科学是包含着经验事实的,而数学因不包含经验内容所以被划入了非科学的领域。非科学包含着真理,科学同样可错,波普尔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提出自了己独到的见解。而另一方面,科学与伪科学之间也同样被重新规定了,科学因其可被证伪所以不再是绝对正确的,而不可错则恰恰是那些为科学如迷信等的特征。

波普尔如此的分界标准,把可证伪性变为了科学的标志,而那些绝对无误的东西则是伪科学,所以,面对科学,人们的态度不应该是崇拜,“科学的精神不是昭示无法反驳的真理,而是在坚持不懈的批判过程中寻找真理。”[1]这也恰恰体现出科学的精神――批判,批判与信仰的对立也就是科学与伪科学之对立的根本所在。

(三)证伪的特点

在反驳逻辑实证主义的归纳逻辑中波普尔曾提到,我们的理论内容越是丰富,这个理论为真的概率就越低(因为偶然真理为真是具有概率的,假设a理论为真的概率为0.9,b理论为真的概率为0.8,那么为ab结合而产生的c理论为真的概率变为0.72,显然c理论更丰富,但其为真的概率更低),而在证伪主义中,我们也看到相似的地方,因为每一句话都有可能被证伪,那一个理论的内容越多,它就有更多的机会被证伪,而且理论内容越多,所提供的经验事实也就越多,那么可证伪性就和理论的丰富性成正相关的关系,可证伪性也就和该理论为真的可能性呈现反比的关系。

证伪主义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能使人们正确看待现有的科学理论其实是一种假说,这样人们就用一个又一个的假说来推翻前一个从而获取新的知识,还在于它能预测新的知识,这一点和可证伪性的检验的严格性相关。波普尔说:“决定验证度的与其说是验证的数目,不如说是所说的那个假说能够并且已经经受的种种检验的严格程度。”[2]也就是说,假设我们现有理论A(A是生活中我们所以为的普遍常识),理论B(B是与A同一个方面但是结论不同的理论),证据或者是经验事实C。C证明不了A但是可以证明B。即是说,在A那里,C是不应该存在的,但是在B那里,C是可以存在的,如果有人提出了假说B预测了C的存在,并且在事实中,C确实存在,那么B便经受了C的`严格检验。在历史上,对海王星和冥王星的预测与证实就彰显了科学预测未知的能力。也许一些新的假说在人们的常识看来是多么的荒谬,但是科学就是这样,一步步地扩充我们的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