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吧

位置:首页 > 学习经验 > 毕业论文

电算化环境下会计用印制度改革探讨

电算化环境下会计用印制度改革探讨
随着金融电子化进程的加快,银行前台操纵职员的工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几乎所有的内部凭证及外部凭证的部分要素均实现了微机处理,经办职员处理业务由印章标志逐渐发展为计算机自动识别、标注操纵员代码,传统的依靠人工逐一加盖的会计印章的做法逐渐失往原有的意义。因此,对会计职员使用个人印章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现代金融业务发展和进步金融服务水平的需要。  一、会计印章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我国《会计法》、《票据法》有关会计印章的表述以及在传统条件下的应用实践,银行会计职员个人印章在具体业务工作中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明确经济责任。会计业务经办职员处理业务过程中在自己经办的凭证、账针指定栏目加盖个人名章后,即明确了自己的经济责任,并按有关规定,承担审核与处理此项业务真实性、合规性的责任。  (二)实现内部控制。通过印章在凭证、账簿上各个环节的标示,明确会计业务从进人操纵领域到过程结束的各个过程,一旦该项业务事后出现题目或需要说明,治理职员可根据经办职员印章信息进行责任追溯和事实认定,以便于治理职员有针对性地加强监视与防范,强化内部控制。  二、电算化条件下会计印章作用变化的持证  在电算化条件下,尽管会计职员印章的作用没有发生变化,但由于科技进步和会计业务流程的改变,使会计印章的应用环境、应用形式发生了以下变化:  (一)内部会计业务由“印章控制”向“密码控制”转变  会计工作实现电算化以后,会计职员由手工填制凭证逐步转变为操纵职员按应用系统菜单提示进行每一环节的操纵。在具体工作中,操纵员使用各自独立的操纵代号(此操纵代号是唯—的,别人严禁使用),相应的会计凭证、账簿通过计算机打印出来之后,特定位置上已标示了操纵代码和操纵职员姓名,客观上起到了明确责任的`作用,勿需再用手工印章进行补充标注。  在会计业务电算化条件下,每个营业柜员除自己独立的操纵代码之外,还有自己特定的、保密使用的“操纵密码”。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只有操纵职员输进自己的密码才能登录应用系统,进行各步骤的业务操纵。从这一点上说,操纵密码在很大程度上已起到内部控制,防范操纵风险的作用。因此,假如再要求操纵职员在有关会计凭证、报表上逐一加盖经办人印章,既无实际效果,又有可能因印章治理使用不当造成责任混淆,产生操纵风险。  (二)票据防伪已由印章主导型向技术控制型转变  传统条件下,银行对外出具的票据(如支票、本票、贸易汇票等)防伪主要依靠于对印章真实性的甄别。而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印章“克隆”变得轻而易举,金融票据诈骗也多以仿冒印章为手段。因此,依靠传统的肉眼鉴别印章真伪的做法,已不能有效防范票据风险。当前票据防伪工作,主要依据票面防伪技术和密押(压)使用,结合印章甄别技术综合判定。尽管从尽对意义上讲,密押有失窃的可能,压数机、票据防伪标记也可被仿造或伪造,但比起传统的鉴别方式,其防伪精确度有着质的改变,大大减小了票据被伪造(仿造)的可能性。加之银行间查询查复(尤其是传真查询、电子证书)制度的推行,使银行票据防伪性能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会计职员个人印章已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票据要素,其防伪功能逐步弱化。   三、改进用印方式,强化内部控制  综上所述,伴随银行会计业务逐步实现电算化,银行会计印章的应用方式、范围与作用都在发生明显变化。因此,传统会计职员用印方式必须改革,否则,既不利于进步工作效率,又不利于有效防范会计操纵风险。建议在确保会计工作内控及做好相关工作衔接的条件下,在会计业务的某些环节有选择地取消个人用印。  (一)前台业务  凡会计凭证各要素通过计算机输进输出,操纵员以特定代码操纵和特定密码登录、处理后已明确标示操纵员代码的凭证,可取消加盖会计职员经办章的做法对已实行综合柜员制,报表由计算机应用软件自动采集和天生,输出后自动标识操纵员姓名的非制式报表,可取消加盖制表人名章的做法;对计算机应用系统已打印出制表单位名称、机构代码的非制式报表,除外部监管部分要求必须加盖公章的以外,也可以取消加盖制表单位公章的做法。  (二)自助设备  对客户通过银行自助服务系统进行操纵,银行内部已实现机器自动记账(如良动存款机、自动取款机、银证转账设备、POS机),凭证自动打印功能的业务,银行后台柜员可取消再补盖个人名章的做法,由于后台柜员不是真正的业务经办职员,不负有相应的经济责任。  (三)对外票据  银行会计职员对外签发的银行票据,除在编制过程中已实现电子自动标识有关要素和经办人代号的以外,按“票、押、印、密”各自分管的原则继续进行内部控制,同时,还应在票据相应栏目加盖单位和个人印章,以对外明确相应的责任,对内防范票据风险和道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