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吧

位置:首页 > 学习经验 > 毕业论文

不完全竞争的爱情经济学

不完全竞争的爱情经济学
爱情是人类文明的永恒主题。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爱情的文献说不上汗牛充栋,但也不在少数。但是多数文献要么分析的对象是社会上成人之间的爱情,要么仅仅使用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目前为止,我们还很少看到能运用比较严谨的经济学框架来分析大学生和研究生的爱情现象并得出明确结论的文献。本文就试图在这方面做出一个尝试。
一、基本假设
我们下面的分析首先建基于如下基本假设,然后根据假设条件、约束条件和基本原理来推证基本命题。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把所有谈恋爱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当作“爱情市场”的“交易”主体。从博弈论的角度看,每个想谈恋爱和正在谈恋爱的学生都可以视作“局中人”(player)。
假设1:局中人偏好独特且倾向于多样化。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偏好和效用函数,譬如,一个女生可以不顾任何世俗的理由,而仅仅因为“感觉挺好”就可以在瞬间爱上一个男生。这是因为在爱情问题上,局中人进行选择时所依凭的效用函数是复杂的,并不一定都可以用诸如货币、财富、容貌、声誉等尺度来度量的。也许很多时候“快乐”成为惟一的尺度。
假设2:局中人是差别化的。这跟商品“异质性”的假设类似。每个谈恋爱的人都是不同的,表现在知识、相貌、能力、财富和前途上都是不一样的。
假设3:局中人都面临着一定的约束条件。每个人都是在约束条件下做出最大化自己效用的选择。这里的约束条件包括时间、金钱、精力、地理条件等。约束条件的作用,体现在它常常改变最初的选择。
假设4:局中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由于大多数恋爱在一开始并不熟悉的局中人之间开始,局中人之间对于各方的知识、能力、财富和前途不可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网络爱情时代,甚至连对方的相貌都是一个问号。即使局中人相互接触之后也难以获取对方比较全面、可信的信息,这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获取信息需要成本,比如要了解一个人的品德,可能要多次跟对方谈话、进餐,还要努力观察对方的行为表现,这些都需要花费金钱、时间成本。二是由于文化的问题,在中国这个“熟人社会”,要获取不存在任何诚信问题的完全信息通常是徒劳的。假如,你的同学正在追求一个女生,那个被追求的女生如果想向你了解对方的人品、才华、家庭情况,相信绝大多数时候你只会说“好话”而不会说“坏话”。事实上,最了解你的人,莫过于跟你住一个宿舍的同学!
假设5:“爱情市场”存在进入壁垒。诗人通常把爱情比做“情网”,就是说一旦陷入将难以自拔。爱情象一种神奇的魔方,具有使局中人在一定时期疯狂投入的“锁定”(lock-in)效应,这就等于自己给自己营造了较高的退出壁垒,相对于潜在进入者就是进入壁垒了。更重要的是,由于学生们面对经过一番博弈已经“成交”的爱情,一般遵守一条“不干涉原则”。即如果不是得到局中人一方强烈的暗示他/她不喜欢对方,局外人是不会轻易去“破坏”现成的“交易”的。在一个彼此比较熟悉,相互之间本来没有厉害冲突的校园中,没有人想被人指责为“第三者”。
假设6:局中人之间的博弈存在较高的“交易费用”。天下没有无须付出努力和辛劳的爱情。除非一个人的禀赋特别具备竞争优势,比如相貌超群,或者是家资殷实,又或者是直接或间接掌有大权,否则,需要为爱情投入的东西是太多了。而爱情的投入通常被认为与产出是成正比的,这就更难坏了天下痴情人。据说,现在流行的'“三从四德”是:说话要听从,上街要跟从,命令要服从,挨骂要受得,挨打要忍得,花钱要舍得,…恋爱的高额交易费用,就构成了局中人的高额的机会成本。
二、基本命题
命题1:不可能性定理——不完全竞争下,大学生谈恋爱难成“正果”[2]。 经验事实和调查分析都显示,大学生谈恋爱,双方分手的比例很高,至于最后结婚那基本是没谱的事情。更多的失败体现在“毕业即分手”。为什么局中人一旦脱离校园,爱情就那么脆弱得不堪一击呢?检索文献,我们发现相当多的分析把焦点放在诸如“幼稚”、“毕业后工作环境变化”等因素上,我们的分析则另辟蹊径。首先,大学生谈恋爱的目标函数中带有很浓重的“尝试”情结,这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其行为具有“试错”的特点。因为大多数中学都是明令禁止恋爱的,所以学生们把大学恋爱当作“补课”,试图为以后积累人力资本。其次,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大学校园“爱情市场”存在严重的进入壁垒,“交易”或者博弈的局中人在相貌、才华、财富和前途方面又是高度差别化的。所以,校园爱情根本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而是一个带有高度垄断的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这正是其根本特征。显然,那些具备较好禀赋和财富的局中人拥有一定的“市场势力”(market power)。在漂亮女生资源相对多的文科大学,市场接近于垄断竞争;而在那些女生资源非常匮乏的理工科大学,市场则近似于完全垄断[3];漂亮和优秀女生周围形成的市场则是寡头垄断的,因为面对这样出众的女生,敢于追求的男生很少,现有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都很少。由于校园“爱情市场”缺乏激烈的竞争,替代品较少,被追求者(一般是女生)面对的选择集大为缩小,从理论上讲就不会产生“最优”的选择结果。考虑到局中人的“尝试”倾向,他们一般不会把财富、名利等功利性的尺度引入目标函数,所以,最可能的大学生爱情状态应该是:在不完全竞争下,尝试性的恋爱不会使局中人获得自己最满意的爱情,更不会获得持久的爱情,但由于目标函数的独特性,校园爱情常常能在大学阶段平静地度过几年。至于毕业分配天各一方,那是我们假设和推证的必然结果,尝试性目标取向的大学爱情一旦碰到较为严重的约束条件——地理分布、户口等——马上就会使局中人劳燕分飞。 命题2:逆向选择定理——恋爱成功但却选良难选优。 优秀的人一般具有“事业高于爱情”的特征,他们更多地为未来的前途奋斗,视学业和能力为未来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而优良的人则常常试图“学业爱情两不误”[4]。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人聪明、勤奋,又决心把别人谈恋爱的时间也放在学习上,他/她在学业和能力上取得突出成就是自然而然的。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特性并不会减轻现有竞争者之间的压力,要获得自己意中人的芳心,参与竞争的局中人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但是这种巨额的投入并不一定带来满意的结局,因为能最后“成交”的永远只是一对,所以参与竞争的局中人是要冒风险的。根据“排队配给原理”,社会不一定把物品给予那些最愿意和最有支付能力的局中人,爱神通常垂青于那些最愿意排队等待的局中人。这意味着,为意中人之战,将是一场耗时间、耗精力的“持久战”。问题是,优秀者因为更倾向于事业和学业,所以他们谈恋爱的机会成本应该相对优良者更高。优秀者和优良者面对的时间约束在数量上是相等的,在质量(成本)上前者高于后者,如果幸运是均匀分布的,那么博弈的结果必然是优秀者退出竞争,从而使爱情为优良者获得,这就是“爱情市场”上的逆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