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吧

位置:首页 > 职场知识 > 创业指导

刚发布的上海2040规划之上海交通规划

确立上海到2040年的城市愿景: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刚发布的上海2040规划之上海交通规划,更多创业政策请关注应届毕业生创业网。

刚发布的上海2040规划之上海交通规划

记者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办8月22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完成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6-2040)(草案)》(以下简称“上海2040”)新鲜出炉,对上海城市性质“定性”:至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 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

一、成果体系

《上海2040》完整成果包括“1+3”的成果体系,其中“1”是《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报告》,内容涵盖规划文本、说明、图集、表格、专栏等,是在战略性层面上,指导城市空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3”分别为转向规划大纲、分区指引和行动规划大纲,是在实施性层面上,从系统、分区、时序维度构建总体规划的管控体系,是全市总规向下落实的重要内容,作为成果附件。

二、发展目标

上海2040年的目标远景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1、更具活力:一座创新之城

提升在全球经济领域的功能引领性,成为服务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龙头城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对于全球资源配置领域具有支配和控制话语权的国际中心城市。

2、更具魅力:一座人文之城

通过对城市品质魅力的不懈追求,成为文化治理成功、全球影响突出、市民高度认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幸福人文城市。

3、更可持续:一座生态之城

成为拥有较强适应能力和更具韧性的生态城市,并通过空间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动态改善,成为引领国际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标杆。

三、城市性质

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

四、发展规模

常住人口:至2020年将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至2040年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

用地规模:按照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负增长”要求,全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

生态空间:至2040年,确保生态用地(含绿化广场用地)占市域陆域面积比例在6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河湖水面率不低于10.5%。

五、网络化、多中心的空间体系

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构建开发协调的发展格局,控制中心城周边地区蔓延,发挥新城、新市镇吸纳人口和带动地区发展的作用,形成“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的空间体系。

(一)引领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1、突出上海区域引领责任

发挥上海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中的作用,强化上海对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引领作用,以上海大都市圈承载国家战略和要求,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具体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在内的“1+6”城市群范围,总面积为2.9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400万。

2、推动大都市圈功能网络一体化

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共同维护区域生态基底,保护长江口、近海湿地、环太湖水系、湖泊群以及与其息息相关的水源地,整体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品质;加强区域廊道绿道衔接,在通过绿道网络进行串联,形成区域一体的生态网络;推动区域、流域大气、水环境的联防联治。

加强区域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加强区域航空机场群联动,积极推动周边机场共同支撑以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为核心的上海国际航空枢纽,提升航空服务能级,统筹客货吞吐能力,促进功能协同发展,强化浦东国际机场与长三角区域城际铁路网络等对外交通系统的衔接,构建空铁联运体系,加强上海两大机场与邻近机场之间的快速联系;优化区域港口功能布局,构建长三角现代化港口群,加强以长江黄金水道为骨架的区域内河航运系统建设,培育内河支流集疏运体系,充分发挥系统效应,构筑区域航运联动格局;完善国家综合运输通道布局,拓展上海乃至长三角城市群与其他国家级城市群之间的联系通道,形成南京、杭州、南通、宁波、湖州等5个主要联系方向;强化区域符合交通廊道支撑,构筑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干、多种方式综合支撑的区域城际交通网络。

促进区域市政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统筹区域水资源保护与供给;市政廊道无缝衔接;统筹市政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开展区域信息通讯服务协作;推动区域综合防灾体系构建。

加强区域文化的共融共通,强化文化软实力。

3、统筹战略协同区共同发展

n 东部沿海战略协同区:形成沿海开发国际门户

n 杭州湾北岸战略协同区:推进海洋环境修复

n 长江口战略协同区;强化长江流域生态保护

n 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突出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

(二)构建开放紧凑的上海市域空间格局

以功能提升为出发点,以结构性优化调整为核心,从食欲层面对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格局优化,重点以生态基底为约束,以重要的交通廊道为骨架,以城镇圈促进城乡统筹,以生活圈构建生活网络,优化城乡体系,培育多中心公共活动体系,形成“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市域总体空间结构。

1、强化生态基底硬约束

构筑“双环、九廊、十区”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生态空间体系。其中,双环为外环绿带和近郊绿环,在市域双环之间通过生态间隔带实现中心城外围生态空间互联互通;九廊为宽度1000米以上的嘉宝、嘉青、青松、黄浦江、大治河、金奉、浦奉、金汇港、崇明等9条生态走廊;十区为宝山、嘉定、青浦、黄浦江上游、金山、奉贤西、奉贤东、奉贤-临港、浦东、崇明等10片生态保育区。

2、突出交通骨架引导作用。

形成“枢纽型功能引领、网络化设施支撑、多方式紧密衔接”的交通网络,引导城镇空间布局。

以区域交通廊道引导空间布局,提升嘉定、松江、青浦新城的综合性服务功能和对近沪地区的服务及辐射能力,强化外高桥、空港、临港、金山等地区的产业功能。

以公共交通提升空间组织效能:按照“一张网、多模式、广覆盖、高集约”的规划理念,构建市域线(区域线)、市区线、局域线等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上海城市1小时交通出行圈,基本实现10万人以上的新市镇轨道交通覆盖,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覆盖率主城区达到50%以上,新城城区达到40%以上。

构建国际(含国家)、区域、城市等三级对外枢纽体系,提升优化交通枢纽对城市的服务功能,加强对市域空间布局的优化,并引导枢纽地区功能集聚和符合开发,成为城市重要功能的承载区。

3、构建“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定差异化空间发展策略,形成“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市域城乡体系。

主城区:提升功能能级以中心城为主体,将中心城周边的宝山、闵行、虹桥、川沙4个主城片区共同纳入主城区统一管理,作为全球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载区。

新城:突出综合性节点城市功能以区域重要功能廊道为依托,将嘉定、松江、青浦、南桥、南汇等5个新城培育成在全球城市区域中具有综合性辐射带动能力的节点城市。金山滨海地区、崇明城桥地区,发展形成相对独立的门户型节点城市。

新市镇:促进分类协调发展突出新市镇统筹镇区、街道、集镇和周边乡村地区的作用,根据新市镇的功能特点和职能差异,形成核心镇、中心镇、一般镇、中心城周边镇四类推动协调发展。

乡村:凸显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功能乡村地区将通过生产方式转变带动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改善人居环境,保护传统风貌和自然环境。

4、完善“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以及社区中心”构成的中心体系

以提升全球城市功能和满足市民多元活动为宗旨,形成由“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以及社区中心”构成的中心体系。

突出中央活动区的全球城市核心功能,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创新创意、旅游观光等功能。

强化城市副中心的综合服务与特定职能,承载全球城市部分核心功能。

完善地区中心的本地服务功能,实现公共服务于就业岗位均衡化布局,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和枢纽设置主城区地区中心、新城地区中心和新市镇中心。

培育社区中心的生活服务功能,强化15分钟步行可达,强化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生活品质。

(三)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1、中心城

打造高品质的中央活动区:重点打造外滩-陆家嘴以金融市场为主的决策中枢,打造世博-前滩-徐汇滨江的文化功能核心区,承载创新、创意、文化等全球城市功能。

促进功能提升和布局优化。在五角场、真如、花木3个副中心的基础上,在浦东新区新增金桥、张江2个主城副中心。

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中心城确立公共交通在机动车出行中的主导地位,至2040年公共交通占全方式出行的比重达到50%以上,绿色交通出行比重达到85%。加密北部、东部地区以及沿黄浦江的轨道交通网络。至2040年,中心城轨道交通线网密度提高到1.1km/km2以上,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覆盖率达到60%以上。

改善居住和公共服务品质。提高新增住房中小套型比例,推进各类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织密绿地网络。按照地区公园(不小于4公顷)2公里、社区公园(不小于0.3公顷)500米的服务半径推进公园建设,构建完善5-10分钟步行可达的绿地系统。至2040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3.8平方米提高到7.6平方米。

2、主城片区

加快产业转型,适当增加就业岗位,优化和提升片区功能。完善基础路网,构建由“中运量轨道和常规公交”构成的局域公共交通网络。建立非机动车专用通道网络,提高慢行通道的连续性和功能性。适当增加居住停车供给,控制公共活动类停车泊位供给。至2040年公共交通占全方式出行的比重达到40%左右。

宝山片区:适当增加跨外环线通道,提高慢行交通的连通性,构建贯穿宝山东西向淞宝、杨行、顾村等组团间的中运量轨道交通线路,完善组团内部轨道接驳系统,提高多模式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覆盖面积比例至50%左右。

虹桥片区:完善虹桥枢纽交通疏解通道,增加南北向轨道交通线路,降低东西向交通压力。在片区与周边城镇圈之间构建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提高多模式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覆盖面积比例至45%左右。

闵行片区:加强闵行南部与中心城的轨道交通联系,并构建片区内部中运量轨道交通网络,提高多模式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覆盖面积比例至40%左右。

川沙片区:加强片区与上海东站、浦东国际机场的轨道交通衔接,与周边合庆等组团之间建立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提高多模式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覆盖面积比例至30%左右,并加强南北向道路交通联系。在度假区全面建立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等共享交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