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吧

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案 > 调查报告

银行营业柜台操作风险调查研究报告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银行营业柜台操作风险调查研究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银行营业柜台操作风险调查研究报告

银行营业柜台操作风险调查研究报告1

依据《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指引》规定,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业务部门是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必须千方百计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一、以人为本,加强会计队伍建设与管理,

从近年来国内外商业银行由操作风险引发的案件分析看出,人员因素是操作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操作失误、有章不循、服务意识不强、风险意识淡薄等。因而我支行一直将会计人员管理作支行管理工作的重点。严格控制操作风险,做到自我监督、相互监督和部门监督相结合,合规操作,尽量确保万无一失。

1、注重培训工作,使新员工操作风险发生机率大大降低

我支行会计队伍的特点是年轻员工比例大,社会经验和从业经验不足,防控风险的意识稍显薄弱。为此。一方面我们通过师父代徒弟的形式,传授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传授业务易发生的风险防范经验;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案例分析达到警示的目的,来加强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我们将分行会计处下发的风险提示、总分行下发的案例编印成册,组织员工进行深入的分析学习,并引导员工互相交流学习体会,强化员工的是非观念,让新员工明白这样做会产生的后果,以及相对应所带来的损失,以降低新员工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性。通过上述方式,保证我们新上岗员工在上岗前就具备了一定的业务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表现在上岗后差错率低,柜员成长快,发生操作风险的机率低。

2、岗位设置与人员能力相匹配,潜在产生操作风险几率低.

一方面我支行从员工的业务能力、职业素养、从业经验几方面综合考量,按照新核心的岗位要求对各个岗位进行人员配置。另一方面我支行积极探索有效的业务培训形式,创新人员素质提升手段,针对新核心下新的操作模式对高柜岗、低柜岗、总会计等不同群体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制定了培训考核,来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目前来看,每个岗位的员工都能比较好的完成本岗位的职责,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降低了自身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

3、坚持不懈抓员工思想建设工作,保持员工队伍相对稳定

员工为本,支行从工作、生活、后勤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为员工创造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保障员工权益,免除员工后顾之忧,使员工可以集中精力把好风险防控关口。同时,经常性观察员工思想动态,帮助员工正确面对精神压力,并通过谈心等方式给予适时的心理上的辅导,真诚的对员工的职业规划给予积极的建议,引导员工以阳光心态面对工作,防止职业倦怠现象出现。经过努力,打造出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去硬、能征善战的会计队伍。

目前,支行会计队伍相对稳定,员工能够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能够自觉抵御外界不良思想侵袭,从根本上消除了会计部位操作风险隐患。

二、推进内控建设,积极构建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1、实行不兼容职务分离控制,操作风险低

本行按照新核心的岗位设置要求,确定重要岗位和不相容岗位,强化岗位监督制约机制,落实岗位独立、相互制约的内控要求。本行严禁一人兼任非相容的岗位或独自完成会计全过程的业务操作等。

2、实行分级授权审批控制,操作风险低

落实分行分级授权办法,对所有业务进行梳理,实行分级授权,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实行管理班子集体决策,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

3、突出总会计作用,有效降低了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

我支行注重突出总会计作用,要求总会计实时复核高低柜员的业务,即使发现业务问题,疑问之处问清查明。这种实时而全面的业务监督至少可以在两个方面起到作用,首先对前台柜员形成强烈的被督促感,这能显著加强前台柜员的危机感,从而更加审慎的办理业务;其次,一旦发生业务风险,总会计的及时发现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降低了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

4、实行岗位间相互制约监督,有效控制主管操作风险发生

一方面营业经理和总会计在高风险业务和特殊业务授权办理上相互监督制约;一方面主管行长对营业经理和总会计在高风险业务和特殊业务授权办理上监督控制,很好的抑制了主管自身操作风险的发生.

三、优化内部流程管理,有效降低操作风险

1、完善标准作业流程,有效降低操作风险

近期根据分行近期下发的抵质押品出入库等十三项风险节点,对照本支行的相关业务操作流程,进行了全面了梳理,。对其中一些流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的同时,对13项业务的流程进行了进一步规范,提高了作业流程的标准化,更好的降低了了由操作流程所引发的操作风险。

2、落实高风险业务低柜集中处理以及高风险业务前后台分离制度,有效降低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产生于日常的操作与工作流程,当作业体制与外部环境之间出现矛盾时,操作风险产生的频率便会增加。近年来国内银行频繁爆发的临柜业务操作风险,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旧体制下的作业流程与金融市场的日新月异变化之间出现了矛盾,原有的内部控制适用性快速降低,操作风险顺势上升。近期分行下发的高风险业务集中由低柜处理,以及高风业务前后台分离制度,以客户为中心、以流程为视角,导入了风险管理理念,实施临柜业务流程再造,一方面实现了低柜人员对高风险业务的集中的作业,一方面大大减少营业机构临柜业务人员触发风险的机会。所以,我支行根据制度要求,很快转变了支行作业流程,有效提高全行临柜会计操作风险管理能力。

四、加强制度建设,夯实管理基础

不断健全完善管理制度,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一方面提高人员的执行力。铁的制度与铁的执行力相适应,对上级行已有的制度包括行为排查、积分管理、风险例会、岗位交流、强制休假等制度必须不折不扣地抓好执行。另一方面完善工作机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补充和完善案件防控相关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不断完善案件防控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有奖有罚。诸如开展“万笔业务无差错”、“百日无差错”等易实施、易操作、易考核的活动,突出机制的正面激励作用,有效地调动各层面做好案件防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目前,引发操作风险的问题及对策

1、执行力不足问题

一是简单随意,理解上级政策不全面,执行有关操作规定不认真,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二是机械照搬,说一办一,形式上执行坚决,实际上消极怠工;三是被动应付,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预见性,不推不动;四是笼而统之,工作不具体、不深入、不扎实,浅尝辄止,只讲原则话,不求精细化;五是虎头蛇尾,开始抓得很紧,后期疲疲沓沓,缺乏后劲,不能持之以恒。

对策:在编制“操作流程”过程中,重点针对在执行制度办法中容易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把操作流程与各岗位职责有机结合起来,对每项业务、每个环节需要哪些岗位、涉及哪些人员、执行哪些流程、履行哪些职责都作了细致明确的规定,初步实现了操作上有遵循、执行上有责任、管理上有依据。其次,把操作要求细化到流程中。为突出业务操作流程简便易行的实用特色,在设计流程时,对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流程进行分别编制和分类管理,同时引入了操作图表。凡是有具体流程的,都有清晰的操作流程图以及所涉及到的各类业务文本,突出了指导性和直观性,使具体操作人员对整体业务流程有更加全面具体的认识和把握,便于各岗位人员学习和执行

2、员工缺乏归属感和责任心

员工由于队伍中80后居多,暴露出的问题是缺乏责任感,关注自己的业务较多,不是站在整个支行的角度考虑问题,环节上容易出现问题。比如交接的过程,只交接了业务本身,没有交代业务的风险环节点,存在潜在的操作风险。

对策:通过设置A、B岗,加强替代岗位的培训和锻炼,加强支行内部的轮岗,使替代B岗柜员能够更好的承担A岗位的工作;另外培养员工的责任心、团队精神,一项业务往往是大家都多关注一点,风险就可避免。一线本身工作节奏快、风险高、对员工综合素质要求高,作为管理者做法讲求方式方法,得到员工的认同,最大限度的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让员工有归属感。同时,要辅之于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关注员工,关爱员工,关心员工,营造家园氛围,增强他们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员工对新业务掌握不熟练

鉴于产品种类和业务范围日趋多元化,员工对新业务掌握不熟练,因而在工作中出现不能准确把握操作风险点的现象。

对策:在这方面,管理者要针对新业务新流程进行扎实有效的培训,采取晨会、风险分析会抽问、抽测、实操等方式,灵活机动地对员工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使新员工真正学有所进,学以致用。

4、应变能力不强,易将操作风险扩大

有的员工遇到操作问题,由于缺乏经验,往往手忙脚乱,这样就容易把操作风险扩大。

对策: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熟练掌握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和上报流程,遇突发事件要积极沟通能够,即使上报,控制事态的发展,缩小知情面。

5、系统风险上,存在职业倦怠苗头

一是系统需授权业务多,容易产生倦怠;二是新系统客观上,也存在操作风险。

对策:管理者应加强责任心,相互进行监督。同时,通过即使学习下发的风险提示,做业务时加强自身审核判断,逐步适应新系统,降低由系统原因所产生的操纵风险。

6、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不够

在信息社会,各个基层单位、岗位间的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不够畅通,相互交流少,反馈不及时。

对策:为了建立更加有效的风险反馈机制,我支行将实施双线反馈一是柜员-总会计-营业科长-主管行长传统直线的反馈方式;二是柜员或者总会计-将营业科长或者主管行长快速的垂直的反馈机制。建立双线的自下而上的操作风险报告机制,对操作风险事件进行汇总分析,实现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的闭环管理,有助于即时发现和总结潜在的操作风险,形成操作风险的反馈改进机制。发现操作风险管理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进行风险提示,并提出管理意见,有效地促进操作风险识别分析水平的提高。

去年来,尽管我支行在营业柜台操作风险防范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按照总行关于打造现代银行的要求和其他兄弟行的先进经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我们要按照总行关于有关工作要求继续努力工作,虚心学习兄弟行的好经验好做法,认真做好操作流程等机制的补充完善工作,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增强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保证操作流程的贯彻落实,把风险防范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银行营业柜台操作风险调查研究报告2

目前银行柜面存在办理手续繁琐,业务应用系统功能不够完善、便捷,操作风险损失案件频繁发生等问题,不仅降低了业务办理和操作的效率,也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此,商业银行审计人员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通过对银行柜面现有的系统、产品、设计和执行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测试、分析和评价,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使得营业机构柜面的抗风险能力、服务质量、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的防范和效益提升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商业银行柜面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缺乏统筹管理

在进行审计符合性测试时发现,因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的原因,造成柜员逆程序操作、绕开规定程序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一是柜面业务处理流程多、环节多、手续多、授权多等现象,增加柜面负担,效率低下,风险并没有得到实质把控。二是柜员操作流程的环节缺乏整体的协调性,柜员在不同的空间范围进行转移、等待,造成柜面操作行为过程的时间浪费。柜员对一笔业务处理包含接待客户、信息输入、验印、请主管授权、联网核查等多个动作环节。三是系统本身设计统筹考虑不足,如一笔简单的柜面存取现金业务,重复打印回单和凭证,从累积的工作量计算存在明显效率低下问题。

(二)计算机控制程度不高,操作系统存在缺陷

计算机对业务操作过程的风险控制不足,整体协防功能尚不突出。为控制柜面操作风险,目前银行内部管理部门十分重视计算机系统操作结果的检查、核对,而对于过程操作的实质性风险控制不足;部门业务经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人员、检查辅导人员层层检查,但还是出现大量的风险案件。

一是对运营操作过程部分重要业务未纳入计算机控制。主要表现:对柜面业务印章、密押器、密押卡等结算机具没有纳入计算机系统进行使用过程控制管理;对于尾箱现金卷别的操作,部分银行未实现计算机账务处理。目前,涉及柜面业务的手工登记簿种类多、数量大,如挂失登记簿、废卡登记簿等,未能实现完全电子化,加大了业务办理的复杂性,也降低了办理的效率。

二是业务应用系统功能不够完善和便捷,柜员在业务办理过程中需要多次切换页面,造成业务办理流程不畅通。目前,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不仅要运用综合应用系统,同时还需要联机操作联网核查等系统。在临柜业务操作中,由于业务操作流程繁琐,即使在同一笔业务下,柜员都要切换不同的界面。这样不仅降低了柜台业务办理的效率,也容易造成业务办理过程中某个流程的遗漏。

三是对于违规操作的预警信息提示不足。如账户信息管理在系统设计阶段没有建立强制的账户信息采集功能,柜面操作的随意性较大,组织机构代码证、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等信息录入可能不准确,事后的查证要从原始的开户资料中去查找,无谓地增加事后查证、补录工作量;无法识别违规进行大额的抹账交易,柜员办理大额现金转存业务而经办柜员尾箱不足时,先通过指定内部账户进行现金虚存,待业务处理完成后,在对该内部账户虚存交易进行抹账处理,该行为被现有的计算机系统默认为合理操作,多种万能交易的存在,为柜面变通操作提供了可能。

(三)操作人员业务水平较低,法律意识薄弱

为追求效益,不少柜员未通过系统的培训草率上岗,导致员工在业务操作执行、传递和流程管理中,专业技术不过关。例如柜员在处理电子汇划来账落地业务时,因对收款信息审核不严,未发现收款人账号缺位,客户事后以“收款信息有误”为由要求银行退还已入账款项,很容易导致银行和收、付款双方出现资金纠纷。

另一方面,在外部印证信息来源严重不足,反欺诈手段落后,现行社会征信体系欠发达的情况下,柜员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与客户以及与银行内部不良分子相互勾结,逃避银行控制制度,给银行带来潜在的风险,欺诈是目前银行柜台业务中最突出的风险表现。

审计在柜面业务风险防范和提高效益中的作用

在风险导向型模式下,内部审计全面参与风险管理,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协助商业银行改善风险控制程序,通过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对各种风险要素进行识别、分析、协调、管理,并提出控制风险的有效建议。同时审计还发挥着咨询、顾问、协调增值作用。

(一)充分了解柜面环节,推进柜面业务操作流程高效运作

内部审计人员在充分了解柜面环节下,推出柜面业务操作的整改措施。审计员可以根据商业银行业务流程的具体操作,对柜面操作的主体、操作工具、操作流程、操作依据等进行空间整合,从管理学、组织行为学角度分析、提出解决柜面业务提高效益、防范风险的措施。柜面操作审计是围绕上述各监管部门针对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的要求,对柜面操作主体(柜员)、操作客体(业务凭证)、操作工具(计算机)、操作流程、操作环境进行分析检查,发挥管理审计职能,对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对被审计单位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咨询建议,以改善其柜面经营管理水平。

(二)提高计算机控制水平,增强操作系统智能化

一是在审计风险管理系统中增加异常业务的预警功能,阻止业务违规操作。通过数据分析系统实现实时风险监控,比如,识别营业网点现金收取业务过量和现金库存过大等异常业务。

二是对新的技术工具的出现应予以制度支持。随着银行柜面电脑验印技术、电子密码系统等先进技术工具的出现,为银行改善柜面业务风险控制现状提供了全新的手段,相应的《支付结算办法》《票据法》等制度应及时进行修订,以对我国银行业柜面业务技术防范提供法律、制度保障。协调相关业务部门,加大科技投入,使用先进技术便捷柜员操作,例如在身份证识别系统,利用新系统将界面统一,不用来回切换界面进行联网核查。

(三)加强内部环境控制,建立良好的合规文化

要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科学高效的柜面文化,降低柜面道德风险。一是要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柜员职业操守。教育引导广大柜员,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二是加强科学有效的柜面内控环境和内控文化建设。柜面不同岗位之间要保持必要的相互监督和制约。明确客户经理、会计主管、网点主管、中台、前台柜员等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严禁权责不清、相互混岗,避免违规操作。三是确保员工行为排查工作有效,加强员工道德风险审计的检查力度,对违规、违纪人员进行严厉的处罚。

柜面业务风险防范和流程优化产生的经济效益

(一)形成差异化服务,提高银行客户的体验感

营业网点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层单位,提高网点柜面业务办理效率,是提升网点综合服务和营销能力的根基。随着我国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在目前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的同质化环境下,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通过流程的简化和便捷的操作将形成有别于其他银行的差异化服务,将大大提升客户的体验感,给银行带来更多的客户,能够在其他金融机构竞争中突出重围。

(二)减轻员工的负担,倡导良好的服务氛围

目前商业银行柜员离职率普遍偏高,柜员迫于柜面任务繁重,工作时间较长、客户投诉和纠纷较多等问题,选择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柜面业务智能化程度越高,柜员操作更加的便捷、快速。这样不仅可以更快地办理业务,也可以减少操作失误。柜员在这样的环境下能轻松工作,更好地服务客户,形成良好的服务氛围。良好的服务氛围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加强员工的服务导向意识,有效地促进员工积极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防止案件的发生,树立良好的声誉

商业银行一旦被发现其金融产品或服务存在严重缺陷、内控不力将导致违规案件层出不穷等,即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事后的危机管理,也难于弥补对银行声誉造成的实质性损害。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定期的内部审计和现场检查,进一步识别柜员的违规行为,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有利于减少重大案件的发生。并且通过对柜面服务不合规行为的处罚以及对柜面流程的改良,客户将更加信任银行,会对银行未来的绩效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创造巨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