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吧

庖丁解牛的读后感

不知道你们看过庖丁解牛这篇文言文之后有什么样的启发呢?接下来小编给你们带来庖丁解牛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庖丁解牛的读后感

庖丁解牛的读后感【一】

读罢《庖丁解牛》对他的“进乎技矣”的境界惊叹不已,在他与梁惠王的问答中,我仿佛亲眼目睹了庖丁潇洒自如地游刃于盘根错节的筋骨间,听见了“砉hua然向然,奏刀騞huo然”之声。

那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自信和无人匹敌的高超技艺,但在钦慕庖丁的同时,也不免引起了我的深思。庖丁有言:“始臣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可见刚开始的时候,他也是一个普通的解牛者,然而一千多个日夜,他不知换了多少把刀才变成如今十九年使一刀的自己。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于它现时的明艳,却不知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多少牺牲的血雨,奋斗的泪泉。”

诚然,庖丁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坚持与努力。“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这便是庖丁的成功之花,我想若没有鲜血与热泪,它也不会如此美丽的绽放。解牛如此,学习亦如此。

泰戈尔曾说过:“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学习是一个过程,并不是朝夕间所能改变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困难和挫折都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我们学习庖丁的精神 ——坚持与勤学。

庖丁解牛的手指一定是流过鲜血的,当你惊羡那双血已干涸的手指爆发的能量,当你也想像他一般“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那么就拿起笔杆去学习,探索课本的“天理”。

然而,要真正做到“批大郤,导大寂,因其固然,技经肯祭之未尝”却是不易的,但请不要放弃。一位外国学者曾经说过:“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既然已解,如土委地”。这便是庖丁的另一个品质——探索。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努力过,为目标拼搏过,才有机会成功。

庄子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我们要像庖丁一般,打好基础,为未来铺路,学习他的坚持与勤学,还有他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庖丁解牛的读后感【二】

庖丁为梁惠王宰牛,手到的时候,肩倚的时候,脚踩的时候,膝顶的时候,那声音十分和谐,就跟美妙的音乐一样,合于尧时的《经首》旋律;那动作也很有节奏,就像优美的《桑林》舞蹈。

梁惠王看得出了神,称赞说:“你的技术是怎么达到这样高超的地步的呢?”

庖丁放下刀对梁惠王说:“我喜欢探求的是道,比一般的技术又进了一步。我开始解剖牛的时候,看到的无非是一头整牛,不知道牛身体的内部结构,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三年以后,我眼前出现的是牛的骨缝空隙,就不再是一头整牛。到了今天,我宰牛就全凭感觉了,不需要再用眼睛看来看去,就能知道刀应该怎么运作。牛的肌体组织结构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我进刀的地方都是肌肉和筋骨的缝隙,从不碰牛的骨头,更不消说碰大骨头了。技术高明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砍。而我宰牛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又经有几千头,然而刀口锋利得仍然像刚在磨石上磨过的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牛的肌体组织结构之间有空隙,而刀口与这些空隙比起来,薄得好像一点厚度也没有。用没有厚度的刀在有空隙的肌体组织间运行,当然绰绰有余罗!所以十九年过去,我的刀还跟新的一样。

虽然我的技术已达到了这种程度,但我在解剖牛的时候,还是丝毫不敢马虎,总是小心翼翼,心神专注,进刀时不匆忙,用力时不过猛,牛体迎刃而解,牛肉就像一摊泥土一样从骨架上滑落到地上。这时,我才松下一口气来,提刀站立,顾视一下四周,心满意足地把刀揩拭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听了,高兴地说:“好极了,听了你的这一席话,我从中悟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

《庖丁解牛》这篇文章,解析了庄子的养生之道。我们在生活中应学会善刀而藏之,即在处理问题时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急功近利,不认清自己的工作中的规律,累垮了身体,并成效甚微。这些人正像是乌鸦喝水这则寓言故事中的那只乌鸦。这只乌鸦想要喝杯子里的水,但当它把嘴伸进杯子里时却发现够不到。它费了半天的劲,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徒劳无功。这就好比是《庖丁解牛》中的良庖与族庖。他们未能看透事物的本质及道理,只知道蛮干,岁更刀、月更刀,技艺没有得到提升,而且自己也累得筋疲力尽,可谓是事倍功半。

但是,如果我们能掌握这些规律与方法,并付诸实践,就能事半功倍。例如那只乌鸦,它后来想到了一个主意:把一些小石块衔进杯子里,这样水面就会上升,自然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喝到水了。于是它成功了。不妨比较一下同一只乌鸦处理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不难发现,前一次乌鸦费的力气要比后一次多很多,而且没有成功;后一次它发现了处理这个问题的本质,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获得成功。

这跟庖丁用刀的道理一样:遇到节者有间,则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每至于族,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解牛有时会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好比行事遇到障碍,便要巧妙地避过,且加倍小心谨慎,集中精神去应付。于是事情便可得到解決。庖丁用这种方法,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这就好比人生处世,面对种种困难,仍能保持完好的生命而不受损。庖丁之所以用刀美妙绝伦,是因为他掌握了解牛的规律及方法,得养生焉。

我们要学会使用养生之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全自己的身心,游刃有余地养生。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解各门学科的学习要领,不采取题海战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高效率的学习。

在工作岗位上,我们要学会挖掘工作中的技巧,不盲目硬做,而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在社会上,我们要顺应自然,遵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要以客观规律为前提。这样才能建设起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庖丁解牛的读后感【三】

《庖丁解牛》是徐老師乙未年文課二十四,出自《莊子·養生主》,這篇文章呢之前以為就是個熟能生巧的故事,可是為什麼收錄在《養生主》里,它又何養生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先看看它的大意:有一個叫做丁的廚師為梁惠王宰牛,所到之處都發出皮骨相離的聲音,更巧妙的是,這些聲音全都符合音律,並和《桑林》,《經首》這兩首樂曲節拍相吻。於是梁惠王就震驚了,問他怎麼做到的。於是庖丁就說了:“我只不過是順應事物的規律罷了。我剛學習解牛的時候,看到的就是一整頭牛而已,可是三年之後,再也看不到牛了。我用我的精神去接觸牛的身體,而不是用眼睛去看,就可以順著牛本來的肌理結構,知曉牛自己的經絡走向,自然就游刃有餘了。“梁惠王聽後呢十分高興,於是說:“你這麼一說,我就學得了養生之道啊!”

當時呢我學習這篇課文,老師都是說這篇文章講了一個道理,就是游刃有餘,孰能生巧,我們要掌握事物發展規律嘛。現在想想好像本末倒置了,難道當時我們都是瞎了,沒看到最後那句話麼?“得養生焉!”為啥當初沒人跟我們說說怎麼梁惠王看著別人剖了一隻牛就得養生之道了,完全不合邏輯嘛。

其實呢這篇文章最開始還是有一段的,可能當時老師覺得沒關係,或者大家都不知道它在說啥,就把它忽略了,但是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我們學的是《養生主》啊,又不是《動物解剖學》,怎麼能最開始一段不說,最後那句忽略,然後就看中間那段呢。所以他最開始那段是這麼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翻譯過來是這樣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就會精疲力竭,因此,養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聲,也不做壞事觸犯刑律,只是順著自然規律去做,就可以保護生命,保全天性,養護精神,頤養天年。所以呢他說的養生之道就是順應自然。

如何順應自然呢,首先我們要知道自然之道,今天我們就說一個理論,叫做“全息宇宙”理論,我們都以為這個是西方先提出的啊,但是看我們黃帝內經,古人早就告訴我們了。當時呢是聽徐老師和梁東說到的,一下子就覺得,哎,真是一下子點醒了。所以大家可以去好好聽聽他們的廣播,說《黃帝內經-金櫃真言論十二》。

當時呢,他們就聊到西游记唐僧的三个徒弟,他们的名字代表悟道的三个不同层次。沙僧叫悟净。俗话说眼不见为净。尽管肉眼看不见它们,沙僧体悟到了细微的物质的存在,因而进一步去研究把握它们。中医常说的风字,繁体字里面是个虫,我们常说的伤风、中风,其实包涵了现代医学所说的细菌、病毒。猪八戒叫做悟能,他体悟到了推动物质运动的能量的存在,也就是悟到了气的层次。气的运行、方向、居停有着自身的规律,中医有相关经络、腧穴理论。孙大圣叫悟空,他参悟到了能量背后的存在,也就是宇宙原点,佛家称为空;道家称为元,也就是零;基督教称为上帝;伊斯兰教称为真主;中医称为神。做为一种客观存在,神也有自身的变化规律,所以说相由心生,其实那个心就是神。是通过那些人静心地用心去体会我们看到的肉眼看到的这些物质,动物啊、植物啊、草木啊这些,金石啊,他用心去体会,最后出了个相,然后告诉大家,告诉你们这帮肉眼凡胎的人,这些东西它的气,是应的,是能够共振的,是能够共鸣的,或者说它背后的最后那个神,是一样的,最后这就有了我们的五行归类。什麼叫五行歸類呢,徐老師在《金櫃真言論》里有詳細論述,我們就先說一段,叫做“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故病在头。其类木,其味酸,其臭臊,其音角,其数八,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就是說呢以中原為中心,它的東方,就是山東那片地方就都屬於東方了,東方呢是對應青色的,對應到植物上,就是樹木,對應季節就是春天,生發的季節,對應人的臟器就是肝,肝開竅與目。所以徐老師說後來我們黑板改成了青色對吧,科學家呢發現這樣對眼睛好。”故病在頭“呢就是說春天春氣生發的時候,剛好又對應肝臟嘛,又是生發的季節,很多人肝氣肝血往上走,就會出現頭痛,腦出血腦溢血的現象。之後呢就是對應在音律上就是“ 宫商角徵羽”的“角”調,這個“角”也就是現在的“mi”,為什麼叫“角“呢,就是古代進攻打仗的時候吹的那個音,所以也是很生發的鼓舞的。具體內容呢,大家可以再去看看徐老師說的這個內容。所以呢,古人告訴了我們,自然之道是這樣的,我們姑且認為有一個我們現在還看不到的神用陰陽五行法創造了萬物,然後這一類都是屬木的,那一類都是屬火的,那一坨都是屬水的啥的,所以,我們先要分清身邊這些事物的屬性,然後順應它,能力到了的時候調和它,而不是一切都亂來,搞得不陰不陽,不男不女,和之前說的《病梅館記》一樣,喜歡一些被扭曲了的時尚,有一些慘絕人寰的愛好,然後自己有錢了之後,把自己的這種病強加給別人,這樣就不是養生,不是尊崇自然之道了。

當我們先有了這種心態,先有了這種敬畏之心,再去虛心學習,這樣事情就簡單了。那具體怎麼做呢,徐老師在《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里也說了,大家可以去下載音頻多聽一聽,或者是看看網上整理好的文稿,這都很好的。我們剛剛說了東方,春天嘛,這裏也就順帶提提春天怎麼順應。《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徐老師解釋說,春天是生發的季節,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嘛,所以我們有沒有發現,春天大家才放風箏,沒有夏天冬天放的,為什麼呢,因為春天有地氣嘛,大地生發之氣,其他的季節就沒有那麼強了,所以我們說的接地氣是有淵源的。你去和外國人說這個,人家就要笑了,因為他們就覺得有風就可以放風箏嘛。所以呢,體內肝火過旺的人,一到春天就開始爆發了,特別容易暴躁,這個時候我們要知道這種自然變化,就去清他的肝火。而平時優柔寡斷的人呢,就要趁著春天發陳的季節好好補補肝氣,多吃點辛辣的食物,或者喝點小酒。這個就叫做順應自然之道了。

最後呢,還是那句話,希望大家都能先好好保重身體,多關心關心自己和家人朋友的健康,做一個健康,幸福,快樂的人。最後希望大道得傳,中國文化能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