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吧

位置:首页 > 学习经验 > 放假

关于重阳节赏菊的来历

放假7.05K

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关于重阳节赏菊的来历,欢迎阅读!

关于重阳节赏菊的来历

重阳节赏菊的由来

陶渊明一生酷爱菊花,以菊为伴号称菊友,被人们奉为“九月花神”。他种菊既食用又观赏。每逢中秋日,当菊花盛开的时候,附近的乡亲、远处的朋友,常到他家做客赏菊。

此时,他就摊煎饼、烧菊茶款待亲朋,大家走时采菊相送,“今日送走西方客,明日又迎东方朋”。来赏菊的人们川流不息,常使他不能按时去田园耕作。

有一天,他灌园浇菊时,自言自语道:“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日来。”菊花有情,不负陶公心,到九月九日那天,菊花果真争妍斗奇地一齐盛开了。

客人们也都在那天来了,望着五彩缤纷、芳香四溢的`满园菊花,吟诗作赋,令人心醉。此后,亲朋好友相约,年年重阳一日来赏菊。于是,重阳赏菊的习惯便由此形成,流传至今。

重阳节为什么要赏菊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梅兰竹菊为君子,而重阳节赏菊也代表拜访君子,古代有送菊花给长辈,表示对一个人的尊敬。毕竟菊代表一种气节。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在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

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当然还有一点,9月9,赏花好时节。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

宋代《东京楚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而茶肆尤盛。”

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至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观。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附:重阳节关于赏菊的诗句

重阳日有作

【唐】杜荀鹤

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偷撏白发真堪笑, 牢锁黄金实可哀。是个少年皆老去,争知荒冢不荣来。

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唐】李嘉佑

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 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重阳感怀

【唐】刘兼

重阳不忍上高楼,寒菊年年照暮秋。万叠故山云总隔, 两行乡泪血和流。黄茅莽莽连边郡,红叶纷纷落钓舟。 归计未成年渐老,茱萸羞戴雪霜头。 载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极宽。蜀国江山存不得, 刘家豚犬取何难。张仪旧壁苍苔厚,葛亮荒祠古木寒。 独对斜阳更惆怅,锦江东注似波澜。

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

【唐】刘商

重阳秋雁未衔芦,始觉他乡节候殊。旅馆但知闻蟋蟀, 邮童不解献茱萸。陶潜何处登高醉,倦客停桡一事无。 来岁公田多种黍,莫教黄菊笑杨朱。

浙上重阳

【唐】司空图

登高唯北望,菊助可□明。离恨初逢节,贫居只喜晴。 好文时可见,学稼老无成。莫叹关山阻,何当不阻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