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吧

位置:首页 > 学习经验 > 放假

端午节习俗及由来

放假2.92W

篇一:浙江端午节习俗吃的不只是粽子

端午节习俗及由来

20xx年的端午节是6月29日,即农历五月初五。每年端午节大家都会选择吃粽子,所以粽子是没人不知道的端午食物。其实,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习俗,吃的东西多少会有点差异,我们一起来看看浙江地区端午节吃什么吧。

淳安地处浙西南山区丘陵地带,由于山水阻隔,形成了数以千百计的源坞,人们聚居其间,形成了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的特点。所以,要较真起淳安各地的习俗,还真有些不一样。就拿即将临近的端午节来说,不同村子就有着明显且有趣的区别。节日将近,我们一起来掰一掰淳安当地有哪些传统的端午习俗,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

吃的不只是粽子

汾口:用四季豆炒面,此外,还做包子,这个包子不是我们平常早上吃的包子,是没有馅的包子,俗称淡包子。另外,鸡蛋、鸭蛋和土大蒜一起煮着吃,还有吃佛豆(兰花豆)等等。 界首:吃的也是炒面,习俗接近于汾口。

老茶园:吃大蒜,整个的煮熟来吃,据说吃完了还不会口臭。

左口:吃五黄黄瓜、黄鳝、雄黄酒、黄鱼、咸蛋黄。这和杭州习俗有些相似,白蛇传里的许仙给白蛇喝的就是端午的雄黄酒。

汪宅:做包子或者馒头,同时还杀鸡杀鸭,为的是杀鸡、杀鸭,请原德子(方言)。 威坪:吃馒头,馒头上还点上一个小红点。除此之外,还做豆腐。

由此可见,淳安很多地方除了吃粽子,更多的地方是吃包子馒头类的面食,究其原委,上了年纪的人会告诉你,那是因为端午时节,正是当地小麦成熟之际,以往条件不好,孩子又多,所以赶上端午,用麦粉做包子馒头是最好的了,而且也只有端午才吃得到。有些地方吃鸡蛋、杀鸡、杀鸭也是趁过节之际吃得好一些,吃些平常难得吃到的东西。

挂香包,穿新衣

淳安当地还有一习俗,就是长辈们在端午节还要给孩子们买新衣穿。这里的长辈一般是指外婆,让孩子跟过大年一样,同时还会送孩子们一些自己绣的小香包,香包里有十多种驱邪驱蚊的中药材。

还有一些地方,也同样有送孩子们香包的习俗,但不同的是香包的做法,有些地方是绣,有些地方却是用编的,即用包粽子用的棕树叶,撕成细条,然后编成一个香囊状,远看有点像蜂窝,再在里面装几种驱虫驱蚊的中药材,自制的绿色香囊就成功了。但因为制作这个费时费力,所以现在很少有人会做了。

插艾叶,撒石灰

除了给孩子买新衣挂香包,那就是家家户户门口会插几根艾叶,为的是用艾叶特殊的味道驱除蚊虫。

还有一种很土的驱虫方法就是在家家户户的屋前屋后撒石灰,这个撒石灰时,嘴里还得念念有词。

威坪人边撒边说:石灰验一验,蜈蚣晰蜴不出现。

汪宅人会说:毒死蜈蚣,毒死蜗牛&&

插艾叶,撒石灰,这个在农村还一直保持着,为了是接下来的日子里,少些蛇虫鼠蚁的骚扰,但是念念有词的撒石灰,估计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了。

篇二:端午节习俗二

端午节习俗二:龙舟竞渡龙舟竞渡,俗称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从黄河流域至长江以南,凡有水域之地,都有此俗。据《隋书·地理志》追记说:屈原投泪罗后,“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古代龙舟竟渡,以唐宋时最盛。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中描绘道:“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盛唐时,扬州官府还在长江刻龙舟,铸洞镜,进献朝庭,祝愿屈原故事为鉴,任贤才,去奸人。在封建社会中,妒贤忌能己成通病恶习,无法改变。正如宋朝洪迈所讽喻的:“愿储医国三年艾,不博江心百炼铜。”

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在《记纂渊海》所引《岁时记》中,有“越地传云竞渡起源于越王勾践”之说,如果这一说可靠,那么最初的龙舟竞渡是于屈原亳无关系的。但端午节成为有积极意义的民族节日,它确实同是在同伟大诗人屈原挂了勾之后,现在的端午节龙舟竞渡更加充满诗意,又富有向上的竞枝精神,并己传播到国外去了。 在泪罗江畔,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隆重的竞渡仪式。人们穿着新衣,扶老协幼,先到屈原庙朝拜,还抬着龙头祭庙,然后才开始龙舟竞渡。是时群龙一齐下水,一声炮响,船似剑发,两岸欢呼,鞭炮齐呜。热闹的盛典上“彩龙飞舞”情景十分动人。船有青龙、黄龙、乌龙、白龙等等,不仅船身,就连船上那些旌旗罗伞的装铈,以及划手们的服装乃至桨,都是一色的,十分壮观。

湖南泪罗江的龙舟竞渡,首先是参赛者点着蜡烛,抬着龙头刭屈子祠去祭祠,然后才挂红下水。一声炮响,众船竞渡。岸上观众为桡手们呐嘁助威,姑娘们漫游江畔,唱着悠扬的情歌。

四川万昌地区龙舟竞渡是在长江里进行。船是特制的“泥鳅背”式的尖底狭长船,大的可容七八十人。各船以不同颜色的令旗作标志,桡手们特制的衣着、帽子(或头巾)与龙船浑然一体。各船有一执令旗者立于船头,领呼号子,鼓动士气。另有敲锣击鼓者助威,一鼓一桨劈波逐浪,飞掠江面。竞渡终点以夺旗或抢鸭子告捷。岸上万头攒动,呼声震天,蔚为壮观。

广东、广西的龙舟竞渡则有:斗龙船和“爬”(即划)龙船;男子船女子船,用手划和脚划两种。广东的斗龙船是比赛,而“爬”龙船是表演。龙船长达十丈, 桡手七八十人, 比赛时奏乐打鼓,鞭炮震野,播送《赛龙夺锦》乐曲,生动的描述了赛龙舟万众欢腾的.胜境。番禺尚存一条长十多丈、宽八尺的大龙船,造型美观,相传是宋朝的遗物。

广西龙船比赛的胜负不全取决于速度,也要比龙舟的设计、装潢。因此龙舟个个打扮得多彩多姿。比寒开始,运动员以鼓为令,齐心协力,飞舟夺标。

解放后,各地龙舟竞渡出新盛举。湖南举行的一次龙舟竞渡,两岸观众多达十余万人。曾为龙舟竞渡拍成了电影,后来龙舟又被列入了比赛项目,曾举办过“屈原杯”龙舟赛。

端午节习俗之 纪念屈原龙舟竞渡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靠近江河的地方,则在端午举行龙舟竞渡。张岱的《陶庵梦忆》卷五记「金山竞渡」:瓜州龙船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後旌幢绣伞,取其绚;撞钲挝鼓,取其节;艄後列军器一器,取其锷;龙头上一人足倒竖,其上,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取其险。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画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镇江亦出。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百捷,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附蜂屯,蠢蠢欲动。晚则万齐开,两岸汨汨然而沸。

杨嗣昌的《武陵竞渡略》详细记载了明朝沅湘一带的竞渡习俗。当地俗传竞渡是为了禳灾,因此划龙舟前要举行种种祭祀,还要聘请;巫师来作法以祈求胜利。划过龙舟後,居民会舀取龙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来洗澡,用意也在於辟恶。西湖的龙舟则分为两种。其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小孩装扮各种历史、神仙人物,下层载有鼓吹手,敲锣打鼓,两傍坐著划船的水手,这种龙舟较具表演色彩。竞赛用的龙舟则绕著大龙舟周围打转,待大龙舟上抛下物件,小龙舟上的水手便下水争抢。其中以钱、鸭两物最难抢得,因为钱币入水即沈,鸭子则会四处游窜躲避。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 《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 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lOO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县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

体绘画等装饰。如广东顺德龙舟上饰以龙牌、龙头龙尾旗、帅旗,上绣对联、花草等,还有绣满龙风、八仙等图案的罗伞。一般龙舟没有这么多的装饰,多饰以各色三角旗、挂彩等。古代龙舟也很华丽,如画龙舟竞渡的《龙池竞渡图卷》(元人王振鹏所绘),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如果是写实的,则可证古代龙船之精丽了。又如《点石斋画报。追踪屈子》绘芜湖龙船,也是龙头高昂,上有层楼。有的地区龙舟还存有古风,很精丽。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而湖南汨罗县,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

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

篇三: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

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

端午抁,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抁。此外端午抁还称?午日抁、五月抁、龙舟抁、浴兰抁?等。 端午抁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抁日。

端午抁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抁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佛为纪念屈原的抁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抁与春抁、清明抁、中秋抁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抁日。 自古以来端午抁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抁日活动。自20xx年起,端午抁被列为国家法定抁假日。20xx6年5月,国加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xx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抁列入丕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丕界非遗的抁日。

节日名称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抁为重五抁或重午抁。

据统计,端午抁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抁、端阳抁、重五抁、重午抁、罒五汛、天中抁、夏抁、五月抁、菖抁、蒲抁、龙舟抁、浴兰抁、屈原日、午日抁、女儿抁、地腊抁、诗人抁、龙日、午日、灯抁、五蛋抁等等。

端午的多个名称叫法:

端午抁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阳抁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抁。

重午抁

午,属十二地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抁又名重午抁或重五抁,有些地方也叫五月抁。

龙舟抁

赛龙舟是端午抁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广东地区称之为扒龙船。它最早罒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多年,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抁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罒五汛

在上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抁为罒五汛。

天中抁

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抁,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抁。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抁,可能也是据天中抁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

浴兰抁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抁,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抁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