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吧

位置:首页 > 职场知识 > 就业指导

职场菜鸟 你必知饭局4大潜规则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自然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饭局。

职场菜鸟 你必知饭局4大潜规则

 

饭桌容易拉近彼此的距离,弱化生意场上公事公办的色彩。一场饭局下来,天上完全有可能掉资金、掉项目,甚至掉官位…… 这就是一些饭局达人对饭局乐此不疲的原因。

 

王朔在《新狂人日记》中描述过一群人,每天都顶着“三哥”的名目吃饭:周一,三哥要去天津了;周二,三哥又不走了;周三,三哥真走了;周四,三哥回来了…… 剩下的就全是周末。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吃饭不是万能的,但是不吃饭却是万万不能的。零点调查公布的《中国居民沟通指数》中,“饭局社交”仍是中国人最为普及的社交方式。选择“聚餐”这种社交方式的人达到46%,远远高于排在第二位的体育活动,后者仅占13%。

 

 

对大多数职场人士来说,饭桌成了另一个社交战场

 

“我目前生活状况大体上就是酒、会、睡。”一位企业的高管向记者感叹。“只要统计饭局的数量,就知道现在大概是一年中的哪个阶段了。”一位营销经理从饭局的频率中,能够听出时间的脚步。

 

对大多数职场人士来说,饭桌成了另一个社交战场,他们在这里寻找融洽的人际关系认同、社会资源、生意机会乃至友谊。

 

每一场饭局下来,懂得社交的人,都会小心翼翼地为自己的社交信用卡,添上一笔不等值的透支金额。

 

 

敏感问题可以放在饭局上谈

 

建国: 机械销售经理

 

年龄:34岁

 

饭局频率:一周一次

 

角色:坐庄

 

话题:政治八卦、社会见闻、个人生活

 

人均消费:200元,偶然也有两个人吃了四五千元的情况。

 

一般都是我请别人吃饭。不过在我们这个行业,初次见面就请人吃饭会比较冒失,因为我们面对的客户并不是特别多,都是一些比较大型的公司,所谓“来日方长”。如果我今天有跟对方坐下来吃饭这层关系,其实说明我们一定有着一个长期合作的关系,吃饭只是维持这种关系而已。

 

 

国内的客户在这些话题上会比较内敛一些

 

我接触到的极个别的大型国企会对吃饭这个问题比较敏感,因为企业文化的缘故,他们会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员工会担心与他人一起吃饭,造成不好的影响而拒绝,但是我们不会因此而合作得不愉快。其实,我并不觉得一定要吃饭,但是在中国做生意必要的人情还是会讲一些,而且在饭桌上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一般会把一些敏感的问题放在饭局上谈。

 

在饭局上聊宏观经济大局、国际形势、油价、就业这些话题的人都是级别比较高一点的客人。油价关乎原材料上涨啊,就业常常是老板们关心的话题。我们北京那边的工厂,员工的住家被拆迁了,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百万富翁,然后第二天,开着一个名车来上班,和老板的车子级别一样,老板会用闲扯的方式说这个事情,但最后会引出原材料涨价了、成本高了的话题。

 

有一次跟一个台湾客户吃饭,他年纪快40 岁了,说到酣处,会提醒你千万不要带老婆去massage(按摩),因为那里很多人都没有穿衣服,而按摩师都是男的。相对来说,国内的客户在这些话题上会比较内敛一些。一些客户聊的政治性的八卦让我很震惊,不过多数听过就听过了,也不会把它当真。

 

 

 一次与老总喝酒成了忘年交

 

记忆深刻的是有年情人节,跟一个老总在成都一个街边小吃店,喝着小酒聊到深夜,客户笑着说咱爷俩把情人的概念扩展了,对方跟我父亲的年纪差不多,后来,我们就成了忘年交。

 

以前同大老板吃饭会比较拘束,更多的是听老板说,然后充当服务员以及跑腿买单的角色。记得自己刚开始入行,吃饭的时候生怕照顾得不好,说“老板你来点吧”,对方的助理就在一旁开玩笑提醒:哪有能让老板点菜的呀!

 

以前点菜的时候会左看看,右看看,拿不定主意。现在吃完饭对下单,做到一个心里有数就行了。出差到外地吃饭,我还是会进行事先考察,比如坐出租车的时候会问一下:附近有没有什么很好的吃饭的地方?如果熟悉了就会听客户的意见或者约好在老地方见面。

 

 

高端客户吃的不是饭

 

Tony :通信行业项目经理 

 

年龄:33岁 

 

饭局频率:一周一次 

 

角色:坐庄 

 

话题:新潮事物 

 

人均消费:几百元,一餐饭总共不能超过5000 

 

 我目前经常面对的客户都是跨国金融企业和国内一些比较大的金融集团。公司在请人吃饭的问题上,相对比较灵活,一般会预先跟领导口头申请一下,控制在1000 块以下,单次超出范围和月份超出预算都要跟老板汇报说明。 

 

 

客户非常高端,能不能成事并不在于请客吃饭

 

由于我们的客户非常高端,能不能成事并不在于请客吃饭。对方其实更多的考虑还是自己公司的利益:比如选择你作为他的商业伙伴能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利益,所以他跟你吃饭常常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一般国资背景企业下面的办事人员,来公司想签个合作协议,大家一起吃个饭,其实都是一些比较传统的社交方式。但是有的外企就不这样,全球500 强的沃尔玛就明令禁止员工跟外人吃饭,如果吃了,就得付钱,假如四个人一起吃了200 元,起码要付50 元。他们公司内部专门有一个保护公司资产的部门,一旦员工与外人吃饭的事情被这个部门知道了,会很麻烦,大家都不会去冒这个险。

 

沃尔玛的禁饭理由是:你每多吃一分钱,都有可能添加到商品的成本上。

 

另外,外国人也很少像中国人这样中午吃大餐。他们初次来中国,中午我们一般请他们吃个麦当劳、PIZZA 就行,他们称之为light food。无论美国人和英国人,都是如此,如果我们请他们吃一些中国特色美食,他们会觉得中国人太客气了,爱买单,在他们的观念中这种饭都是AA 的。

 

 

跨国的企业很少会轻易参与一个合作对象饭局

 

跨国的企业中有决策权力的人在做出决策之前,很少会轻易参与一个合作对象饭局,甚至连电话都很少留下,他们不愿意受到一顿饭的干扰。如果他愿意和你吃饭,只是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你的公司。

 

所以一个项目能否达成,需要针对不同的决策人,了解他们的风格和公司背景,看看周围有什么因素对他的影响比较大。如果决策人是放权的那种人,那么请他的下属吃饭同样有利于了解决策人的意向。

 

我们这种做IT 的,在饭桌上一般都会聊些新潮的'东西,比如twitter 和微博上的热门话题,或者facebook 和苹果等等,目前在车和表上的话题就围绕着欧米茄、劳 力士 以及SUV 展开,曾经遇到过一个香港的女客户,与我们一位同事两人聊帅哥明星的八卦,聊得是津津有味。

 

饭桌上跟老板聊天要看老板愿不愿意跟你说真话,如果是敷衍你的,千万不要去深挖,有时会出大乱子的。如果老板比较OPEN,讲话也很随性,你也可以稍稍放开一些。

 

 

小事饭桌上讲,大事办公桌上见

 

李先生:律师

 

年龄:37岁

 

饭局频率:一周两到三次

 

角色:被请

 

话题:社会见闻和八卦

 

人均消费:几百元到上千元

 

饭局频率最高的应该是做销售和市场的吧?与他们相比,我觉得自己的饭局频率不是那么高。我一般请人吃饭是因为有人来我们律师所办事,我会主动去买单,而为了招揽客户请人吃饭,这种事情不是很多。因为在业务上没有建立信任关系,一些企业的老板也不会愿意跟你一起吃饭。

 

 

公司一般小的事情都会在吃饭的时候说

 

但是一旦跟公司建立了业务关系,比如成为企业的法律顾问之类,那些大大小小的老板们有什么事情,就会主动请你出来吃饭。一般小的事情都会在吃饭的时候说,大项目比如公司收购之类的就会在办公桌上你来我往地讲。

 

一般找我们的公司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贸易一块。房地产基本上都是一些国内的老板,有一个50 多岁的老板,拥有上亿的资产,得了糖尿病,喝酒前让下属拿一支胰岛素过来,打完了再喝酒。而且每次喝酒,他都把自己珍藏了二十多年的茅台拿了出来,那标签都模糊得看不清楚了,他一边喝一边打胰岛素,嘴上还说为了让我们吃好啊,他无论如何都得陪。看到他这样了,难道你说不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