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吧

位置:首页 > 职场知识 > 学历学位

共享单车的利与弊论文(2)

案例五:共享单车的押金何去何从?

共享单车的利与弊论文(2)

近日,共享单车的押金问题受到社会关注。2017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一些单车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明确规定,把这笔钱放在公众认为安全的地方。押金已形成相当规模的资金池,但企业并未形成盈利模式,潜在风险不可忽视。

“为啥押金充起来能秒充,退起来那么费劲?”“这公司倒了的话,押金不会也没了吧?”……随着共享单车日益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有关单车押金的话题愈加受到关注。记者调查发现,共享单车押金已形成相当规模的资金池,而共享单车企业眼下并未形成盈利模式,押金潜在风险不可忽视。

家住上海的周女士对满屏共享单车APP如数家珍:摩拜押金299元、ofo和小蓝都是99元、优拜298元、小鸣199元……摩拜公司称,押金299元是“参考了市政公共自行车的押金标准”;ofo公司回应称,根据用户的接受范围和单车维护成本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考量,制定了99元的押金。

各家共享单车企业掌握的押金量究竟有多大?摩拜公司称,现阶段该公司在全国超过30个城市运营,投放超过100万辆单车,便利了4亿多人次的出行,注册用户已达数千万量级。仅以1000万注册用户计算,摩拜公司掌握的押金就接近30亿元。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各家共享单车公司注册用户准确数量难以确定,但保守估计总押金量在60亿元左右。

综合上述五个案例,笔者归纳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共享单车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厂商检修力度不够;

2、共享单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市场运营秩序,部分报复性行动频繁出现;

3、共享单车的便利性导致部分人欲将其私有化,反映出了城市文明在局部“微循环”中的沉疴与积弊;

4、共享单车的技术性问题还有待提升,如扫码付款、密码解锁、GPS定位问题等;

5、共享单车押金的处理透明度不高,潜在风险不可忽视;

6、共享单车的停放给正常的交通秩序带来干扰,乱停违停现象严重等。

当然,天下万物有利必有弊,有弊必有利,共享单车的好处自然无需赘言。

一则,方便出行,解决了短途交通的不便问题。

二则,绿色环保,健康低碳。颜色醒目的共享单车,在路权均衡的城市,简直是现代文明的一道风景。

三则,朝阳产业,创新引领。

APP加持的共享单车,在互联网+新技术的引领下,开启了产业竞发的另一片蓝海。有数据显示,到去年底,我国共享单车企业已超过20家,车辆达数百万辆,用户总数接近1900万人。眼下,来自中国的“小黄车”甚至已经漂洋过海,出现在了美国硅谷等街头。这引得英国《金融时报》等国际媒体撰文称,中国的共享单车是全球创新的典范,也是最新向外输出的成功案例。

但共享单车模式尚未成熟,笔者认为如果这样不成熟的模式铺张开去,强行塞入已趋于稳定的市场,则必然会深受严重打击——

首先,政府暂未表态对共享单车的监管态度,共享单车的影响日益渐增,其所涉及到的企业、行业乃至产业越来越多,当其威胁到市场运作的稳定性时,政府作为“无形的手”必有所表态与行动,共享单车会不会是下一个“滴滴打车”,我们无所得知;

其次是破坏了城市中的那些小手工业者比如修车匠及电动车或自行车经销商的切身利益,共享单车的昌盛是以断绝他们的生计为前提代价;

第三,共享单车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性问题日趋严重,现已知的25家共享单车企业都期望分一杯羹,占有一定的市场,于是大量的资金开始投入市场,但最终结果是要么小资本退出这个竞争市场,要么就被更大的资本所收编,最终经济利益上的分裂会导致更强大的马太效应,与当初电商行业关于生鲜子行业的竞争类似;

第四,私有化与共享化的相对矛盾,中国城市的文明谁都不敢说它是完全成熟的,共享单车的私有化现象屡见不鲜,从共享单车沦为“独占”单车。笔者于昨天请教过张鸿雁教授关于中国古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现象的真实性,张鸿雁教授解释说道,“那只是一个理想假设,更多时候是因为没得偷”;

最后,从笔者自身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出发,针对于共享单车企业提出的“互联网+”理念表示深刻的质疑——例如ofo单车采用的机械锁,实际操作与App完全分割开,更无须多言“互联网+”的概念,其他的不多做列举。

究其以上,笔者认为——

1、共享单车的核心是共享文明,只有将个人、城市、社会文明提升到一定高度,才有所谓共享单车的未来;

2、共享单车的定位是公益项目,但何为公益?是对公众有益,但更多的却是负面评价:安全隐患、个人钱财威胁、个体户逼迫停业等等,如何提高公众的满意度才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分割用户,讲求可持续性发展;

3、共享单车的营销模式亟待提升完善,英国《金融时报》称中国的共享单车是全球创新的典范,也是最新向外输出的成功案例,但只有在悠悠岁月中存活下来才是成功的创新模式。

最后,一言以蔽之,2017年共享单车将迎来大爆发,但高速扩张往往会掩盖发展的弊端,必须对产品质量、技术之于运营、监管政策走向等核心问题倍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