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吧

中学生不良自我观念的成因及疏导

一、中学生缺乏自信的成因及危害

中学生不良自我观念的成因及疏导

1、学业受挫丧失自信。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屡屡受挫是一些学生自信心逐渐丧失的主要原因。有些学生由于经常经历由学习失败所带来的斥责和苦闷,极易使他们自我评价降低,认为自己能力差,努力也无济于事,逐渐丧失对学习的主动进取精神,从而产生被动、消极的应付心理。而一旦产生这种较低的自我评价意识,短期内很难改变,其结果是使学生在丧失对学业兴趣的同时,将精力转向其他不良爱好,以使自己获得某种成功感,从而产生心理平衡。

2、自我价值的实现受挫丧失自信。人生天性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理解和支持。中学生在交往中,以及在学校、年级和班级的各项集体活动中常常表现出对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要求。他们热切企望自己的某一方面的成就能赢得老师、同学的赞誉,从而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体验。但在实际生活中,影响成功的因素很多,个体往往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达到目的,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如果此时不能冷静地对待诸如集体活动中的失误、失败等情况,很有可能把失败归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从而对自己产生较低的自我评价,逐渐对自己丧失信心。这样,就可能导致在以后的其他活动中表现出胆怯、多虑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影响个体潜能发掘及勇于进取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总之,缺乏自信的中学生由于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情绪较浓,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观念。这不仅妨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中学生过份自信的成因及危害

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是在评价别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说来,在逆境中,容易出现对自己评价较低的倾向,出现缺乏自信现象;而在顺境中,容易出现过高评价自己的倾向,表现出过分自信的骄傲自大现象。

1、过分的赞誉导致过分自信。有些所谓的"尖子生",由于长期生活在荣誉和赞誉之中,认为自己天生就高人一等,久而久之,发生对自己评价过高,则别人评价过低的认知心理偏差,从而自高自大,对同学不屑一顾。

2、家庭优越感导致过分自信。独生子女以及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处处受到家长的偏爱和庇护,加之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也不错,身上的“骄气”和“娇气”日渐浓厚,遇事固执已见,听不得劝告和批评;待人冷漠,不能与同学平等相处。

过分自信的学生最大的危害是过分看重荣誉和成绩,而对取得的“成就”不能正确归因,导致自尊、自信演变成高傲自大,自重、自爱演变成自私自利。因此,在不健康心理呈现萌芽时,我们就应主动予以骄正,防微杜渐,而不能任其蔓延。

三、不良自我意识的疏导

对于缺乏自信的学生,要给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并及时观察学生行为上的`细微变化。作为老师,赏识学生的点滴成功,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能力和才华,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期待。同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抗挫能力,疏导其遇挫时的心理阻力,帮助他们用逐渐养成的自信心去克服原有的消极情绪和自卑心理。

对于过分自信的学生,要引导他们正确评价别人,明白直木做梁,弯木做犁,人各有所长的道理,区分好自信和自傲的界限。对自己的“成就”要正确归因,要能意识到老师、同学及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同时,引导家庭、社会的协同教育也是学校不可忽视的教育手段。

总而言之,只有重视矫正不良的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的自我观念,同学们才能拥有健康的身心,才能以最佳状态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