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吧

位置:首页 > 学习经验 > 毕业论文

“忠恕”之道与教育伦理的基本前提

   〔论文关键词〕“忠怒”之道 教育伦理 基本前提

“忠恕”之道与教育伦理的基本前提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儒家文化中的“忠怒”之道强调人应该以爱人之心、爱人之能去对待他人,视人如己,施爱于人。因而,“忠怒”之道应该是确定教育伦理基本前提的合理选择。但是,在遵行“忠怒”之道时可能会导致交往中的“寮权”倾向,时此可以通过补充“最小价值介入”的原则加以克服,即通过对话、商谈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

    教育伦理是教育理论界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然而,当人们对教育伦理进行深人探讨时,都会不可避免的遇到确定教育伦理的基本前提这个问题。因此,笔者拟从儒家文化出发,探讨教育伦理的基本前提。

    近期,国内一些知名学者先后撰文探讨了教育的伦理特性问题。有学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一些关于教育活动的共同认识:教育要传播文明精华,剔除文化糟粕;教师应诲人不倦,教人为善;学校应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适应社会需要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他们对教育基本伦理的预设,并进一步从社会发生学及价值伦理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教育伦理的基本前提是文化共享和育人成才。教育伦理的基本前提应该具有普遍性及永恒性的特点,而文化共享和育人成才的观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往往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共享与育人成才,其所面向的“人”并不等同于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所有的人”。同时,有学者对教育伦理的基本前提的确认,是通过教育功能的合理性达到的。在这里,以功能的合理性取代现实的合理性,会导致教育从业人员责任心的丧失。为了给教育伦理提供一个合理的前提,必须到历史及教育生活与各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为此,我们试图通过对儒家文化的伦理前提“忠恕”之道的探讨,从而确认“忠恕”之道是具有现实合理性的教育伦理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