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吧

位置:首页 > 学习经验 > 毕业论文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课程设置的意义

论文摘要: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我国思想的哲学基础之一.本文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存在的阻碍和背离,阐述了该理论对高校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观.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课程设置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 课程设置  意义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以人的性本质为前提,以当时的私有制分工为背景,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之一,对我国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的社会性本质为前提
  马克思曾经就人的本质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所提出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种。现实人”正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也就是说,我们在讨论关于人的一切事物时,都要建立在这个基础和前提之上。人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他受所在时代的约束和影响,并且影响着周围的世界;人的成长根植于社会,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

  2.人的全面发展是各种素质和能力完整、和谐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导致人的片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不受分工的限制,工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社会的需要,更换自己所在的部门,而教育可以改变这种片面性。“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促使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完整、和谐的发展,他包括人身心的和谐发展、各种兴趣爱好的协调发展、各种基本素质的完整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的、个性的发展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从形态上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性、人的独立性和人的自由个性。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体下,每个人才可以真正实现自由个性。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建立在现实人、社会人的基础上的,人是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有思维的、有个性的、自由的人。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也应该是自由的、个性的发展。

4.人的全面发展是主体性的、自觉的发展
  马克思从人的劳动出发研究人的全面发展,他认为劳动应该是自由自觉的。可是在私有制社会,劳动是被强制的,“已变成了外在的东西,工人在自己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马克思认为:“一方面随着分工的扩大,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的.积累,工人日益完全依赖于劳动,依赖于一定的极其片面的、机器般的劳动,工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被贬低为机器。也就是说,工人已经没有主体性、自觉性,完全成为了生产和大机器的附庸品。这种劳动成为一种奴役人的手段,人在生活中已经迷失了自我,丢掉了主体,完全沦为工具和手段,而不是目的。

二、我国高校课程设置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背离

1.高校课程设置忽略了学生的社会性本质
  怀特海说: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所在的社会对我们的成长都会发生作用和影响。我们的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成长,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最完整的课程是我们所生活的全部世界,而不只是局限于象牙塔之内。我国高校课程的设置一般是由学校的相关部门根据该校的专业设置完成的,然而,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并不是所有课程的设置都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最前沿需求。另外,在课程设置上,高校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传递,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社会人”的本质,在对“人”的培养和教育上有所欠缺。学生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后最终是要回归社会,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技能等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才会实现其价值。然而,我们的课程设置却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学生的自我成长与社会的融合。

标签:高校 理论 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