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吧

位置:首页 > 学习经验 > 毕业论文

浅谈中国哲学关于运动、 变化与生灭的独特思想

在中国,生与死和个体事物关联在一起,个体事物的生死是在气的宇宙中运行的。怎样论中国哲学关于运动、 变化与生灭的独特思想?

浅谈中国哲学关于运动、 变化与生灭的独特思想

中国哲学的思想体系与西方哲学不同,也与印度哲学不同,这表现在每一方面,比如,西方哲学中关于宇宙之动和万物之变的思想,以是motion(运动)、change(变化)、become(生成)为中心的三套语汇来体现的。而这些,在中国哲学里,就有完全不同的思想内容的表达语汇。乍一看来,中国哲学对motion(运动)的理解,应当从作为本体上的运(天运、国运、时运)和作为现象上的动(行动、活动、动作)两方面进行,深入进去,发现真正与motion有更好的对应的,不是运与动的合而是另有语汇。从体系上讲,最能与motion(运动)相对应的,是‘‘易”与‘‘行”这是从本体论的角度讲运动的层面。最适与change(变化)对应的是‘‘变”与‘‘化”这是从变化本身讲变化的层面,最应与become(生成)相对应的是生与死。这是从具体事物的产生与消亡来讲万物的变化。在中国的这三组概念中,“易”与‘‘行”像西方的motion那样,从宇宙本体的角度讲宇宙之动乃本体与现象的统一。“变”与‘‘化”是讲宇宙之运在具体的运行中乃虚与实的统一。“生”与‘‘死”是讲宇宙具体事物的运动变化,从生到死体现了具体事物与宇宙本体的统一。三组概念在具体运行中又关联到其他语汇而形成自己的语汇系列。

一、“易”和“行”语汇展开和思想意蕴

中国哲学以本体论为主讲运动一变化一生灭,体现在“易”和‘‘行”这两个概念上。这两个概念都有很古老的起源和丰富的发展。而且都带有中国整体性的特色,是一种把本体和现象结构在一起的整体性概念。

先讲“易”。从历史和理论上讲,易在中国的变化理论中具有最为重要的地位。正如孔颖达《周易正义》所讲:“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易的历程,从远古的伏義到黄帝到夏商周到孔子而定型,凝结了深厚的历史内容。易具有形而上的本质,桓谭《新论》曰:“宓義氏谓之易,老子谓之道,孔子谓之元,而扬雄谓之玄。”易与道、元、玄一样,都指宇宙本体。易之字形,许慎《说文解字》讲了三义:一是蜥蜴,对此高田忠周在比对了甲骨文之后说,易虫即龙。易与龙,同物异名。将此说放进上古历史,易就与上古各族在互动中而产生的图像观念融和关联起来,也与龙总以太极曲线的方式出现相契合。二是上日下勿,勿是天上的云气。日以太阳运行象征整个天上星辰的运行,勿以云气象征宇宙的深度,因此,易代表宇宙的运转规律。段注又讲,勿也被解释成“从旗勿之勿”。这样“易”即上古仪式中地上带旗帜的中杆与天上太阳的组合。天地人的规律都在这一易的组合中体现出来。三是许(慎)文段(玉裁)注都讲,也为汉代学人共识的日月为易。虽与上古字形不合,而易下部也被释为“夕”,其代表的含义与月相通。日月为易,突出了天地阴阳转换。其义与日勿组合一致。以上诸义中,日勿组合最具中国思想之神髓。其他诸义亦在中国思想的范围之内。而易的思想,正如郑玄《序易》所云:“易之为名也,一言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可以说,中哲从本体论来讲运动一变化一生灭的思想,集中地包含在《易》之内容和“易”这一语汇的一词三义之中。

易之“不易”,即宇宙运动变化的基本法则是不变的。在上古是以伏義为象征的“筮”的法则。在三代,是以文王为代表的“卦”的法则,在先秦是以孔子为代表的_阴_阳的道的法则,在两汉,是气、阴阳、五行结合在一起而构成的宇宙万物之运动一变化一生灭的总体法则。易之作为宇宙法则的不易的一面,主要体现为:易是宇宙的本体,前面讲了易即道,而这道是从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生灭中总结出来的。如调易•系辞下》所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神明”是一种中国型的宇宙本质。日月为“明”,以日月为代表的天象所呈现的功能为“神,。《荀子•天论》所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神明之德,即日月所代表的天象运行所明示出来的性质。‘情”为生动的现状。“万物之情”即万物运动一变化一生灭的具体现象。有了这“易”中的不易之法则,万物之运动一变化一生灭就有了规律,就可以把握。

易之变易,主要体现在两点上:第一,体现为由本体到现象的演化。这是就《周易•系辞上》说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暑一寒,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而秦汉气、阴阳、五行结合为一个整体之后,易之太极融进气论《易纬•乾凿度》引孔子语:“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太初者气之始,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质之始。而四象八卦也与气和五行相结合,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这里最为重要的是,由气、阴阳、五行而来的宇宙万物因气而有了不可分割的宇宙整体性。第二,体现为气、阴阳、五行作为宇宙和事物运行的基本法则,呈现出中国型的运动一变化的特点。以气观之,是气之聚散决定着宇宙万物的产生与散亡,万物因气而生,气散而亡。以阴阳观之,宇宙的万象变化都是因阴阳互动、阴阳消长、阴阳转换而来o“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物色》),就是从内在的阴阳变化引出自然景色的变化,进而引起人心的变化。从五行观之,木火土金水关联到宇宙万物,色彩之青赤黄白黑,声音之角徵宫商羽,味道之酸苦甘辛咸,方位之东南中西北,季节之春夏长夏秋冬,情感之怒喜思忧恐,生理之肝心脾肺肾,神灵之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而宇宙万物的变化,体现为五行的相生(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气、阴阳、五行既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可以相互转换,又呈现由一到二到五到多的相互层级,气、阴阳、五行主导着、规范着、决定着宇宙万物千变万化。

易之简易,《周易•系辞上》曰:“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讲了简与易二字相含互持,又各有所重。用现代汉语来讲,即简易和容易。简易主要与‘‘知”相关,是把宇宙万物的丰富变化简化为精简的哲学原则,即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老子的‘‘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老子•二十三章》)。宇宙万物变化的简易概括,既体现在气之聚散、阴阳为道、五行相克相生之中,太极图里一白一黑,白为阳、黑为阴,阴阳为道;白为虚,黑为实,虚实相生;白与黑以太极曲线相对,呈变化的动态性,乃阴阳消长;白中有一小黑点,黑中有一小白点,为阴阳互含;白由大而小,化入黑中,黑由大而小,化入白中,乃阴阳消长的圆转性;宇宙万物,无论大小,无不在太极图的原则之中,乃宇宙万物的全息性。宇宙变化的一切原则和方式,都含在这一太极图中,这就是“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周易•系辞上》)。经过了理之简易,把复杂的关联弄清,直接抵达事情的本质,操作和实行起来就很容易。简易是分析,由之得出其内部变化的原理;容易是实行,按原理而顺利地得到变化的本质,因“化”而‘‘变”,应“运”而“动”。在宇宙大化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之四义:不易、变易、简易、容易,其内在精神在于“通”。易可析为四义,但四义一以贯之,所谓‘‘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周易•系辞上》)。

再讲“行”。行,甲骨文为“Hh”,指道路,又指在道路上的运行。道,是以头部(_些字加上了脚)象征生命体在道中运行。行与道,强调的重点不同,其义相通。道字的路中,有一行走之生命(初为神后为人),行字的路中,空无一物。道的境界是无,行之无,正是道的境界。正因为是无,可以省约事物的具体性,直抵本质,因此,中国哲学把宇宙万物都归于五行。因为是无,可以容纳一切的有,因此五行是宇宙万物本质的总括。特别是那些无法具体所指的东西,比如西方,不仅是方位,还包括方位中的事物,但知道了西方属金,对西方的理解,就达到了本质。中国的五行,不仅是万物的基本性质,也是万物的运行,还是万物在运行中的相互作用和自我实现。因此,行包含着三个义项,一是事物的分类,即把万事万物都分为五种基本性质一金木水火土,即五行。这里,行列、行业、行当,都是从分类上讲,但一切分类最后都归到五行。二是五行在宇宙大化中的运行。包括五行在各自的道上运行和五行在运行中的相互作用、相互消长、相互转化。三是本质的具体化,体现为实行、履行、践行、行动、行为,即五行的基本性质和运行规律在宇宙万物的运动一变化一生灭中具体地体现出来。因此,行是以上三者的统一,既是作为万物基质的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之行,又是五行在宇宙大化中的运行之行,还是宇宙具体事物的运动变化在按照五行的运行原则进行的践行之行。

中国的基本概念易和行,一方面有一种词语的外部扩展,易,扩展为太极、阴阳、乾坤、八卦、通变等等;五行扩展为金木水火土、相克相生、旺相休囚死,这一种语汇的扩展是无边际的,无物不可入,可达宇宙全体,呈现了中国哲学的整合性特征。另一方面是词汇自身的意义扩展。易之一词,扩展为不易、变易、简易、容易,这四义再与其他词关联起来,比如不易与道、玄、一等,变易与通、化、转等,简易与简洁、简明、简要等,容易与方便、便捷、直抵等。行之一字,扩展为五行、运行、践行,这三义再与其他词关联起来。这里语汇的自身扩展和语汇扩展的无边性,最具中国哲学之特色。

二“变”和“化”的展开

易和行主要是从本体到现象讲变化的规律,变与化则讲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和同一变化的两个基本方面。从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来讲,变是指看得见的变化,化则是指看不见的变化。而变化的两种类型,又是由中国人所理解的宇宙和事物的基本性质而来。从易的观点来看,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在阴阳的诸多性质之中,一个很具有中国特色的性质就是虚实,阴为虚而阳为实。不过中国的虚实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看得见的实为阳,看不见的实为阴。二是在看不见的虚中,又包括从外看不见但里面可定位的实体和从外看不见里面又难以定位的虚体。如人体看不见的内部的脉与血是实,而精气神为虚。如器物,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老子•十一章》)这里车毂、陶器、房屋,一方面实体部分的内部,如车毂内部的铁的实体,陶器内部的泥的实体,门窗内部的.木的实体,因在内部不可看见而为阴,是虚,为实体之虚。但老子要强调的不是实体之虚,而是车毂、陶器、房屋中间的虚体之无。正是车毂、陶器、房屋中间的虚空部分,使之成为这一事物。而这三者的中间之虚空,在于具体事物与宇宙整体的联系,有了门窗的虚空,房屋内部之气与天地宇宙之气才有了具体的交流。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这里讲的,一是任何事物都由阴阳两部分构成,二是由阴阳两部分构成的事物,关键在于使一事物成为这一事物的最佳状态(和)的“冲气”。所谓冲气,即阴阳之阴中的虚体部分之无,即此物之气与天地之气相连的部分。正如明人唐顺之《书河图洛书》曰:“冲气也者,所谓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者也。”这样,中国人所谓的事物的结构,实际上包括:外部之实与内部之虚,在内部之虚中,又包括虚中的实体和虚中的虚体。以上是从事物的单独个体看,从事物的广阔整体看,在天地中,天为虚而地为实。在天之中,日月星辰为实而广大空间为虚。在地之中,山为实而水为虚。在人之中,骨肉肌肤为实而精气神为虚。整个天地之中,日月山河为实而气为虚。总之,中国的气的宇宙而来气化万物的特性,也就是老子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的特性。这里,一是气,二是阴阳,三是阴阳相合且内含着与宇宙之气相连的事物之气(冲气),三生万物者,即宇宙万物莫不由之而成。而一切事物莫不由上面讲的三个结构所组成:外面之实(阳)、内在之实(阴)和内在之虚(无)。而老子此话中的三个“生”“生”者,由气而生,气化万物者也。

理解了中国人所谓的宇宙和中国事物的虚实结构,中文的变化何以用变与化这两个概念来表达,就清楚了。变指看得见的可计算的变化,包括外部之实(看得见且可计算)。化是指看不见且不可计算的变化,主要指内部之虚,而且此虚与宇宙之气相连。内部之实,属于阴,它看不见但通过一定手段可见且可算。一方面与外部之实相连,另一方面与内部之虚相连。由于中国对事物的划分,不用一条明晰的界线,而在界线上采用模糊方式。从其看不见而言,是化,从其通过一定方式可计算而言,是变。从总体属于内部之阳来讲,是化,但在内部本身的虚实比较中,可以用变。总而言之,中国的变化,是建立在中国型的具有虚实结构的宇宙和事物上的。变化既是宇宙和事物变化的整体性描述,又显出了在整体变化中的区别。其特色,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予以界定。

标签:生灭 浅谈 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