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吧

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案 > 调研报告

山洪灾害防御存在问题及对策

安康位于秦巴山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属南北过度性气候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安康是个自然灾害频发区,特别是山洪灾害每年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加强山洪灾害的防御是安康防汛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山洪灾害防御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山洪灾害的特点

(一)突发性。山区小流域因集水面积和沟道调蓄能力小,沟道比降大、流程短、产流快,水位变幅大,洪峰流量高,灾害的形成过程往往只有几小时甚至是几十分钟,洪水陡涨陡落。由于激发山洪的暴雨具有局部性和不可预测性,导致山洪灾害的突发性。山洪爆发历时很短,成灾非常迅速,损失特别惨重。如20__年8月7日岚皋晓道乡2小时降雨150mm,汉滨区大河镇小河村1小时降雨110mm,死亡和失踪人员达60余人。同年8月31日,平利老县镇风桥村、汉滨区县河乡关沟村3小时降雨量达200mm,死亡和失踪人员达10余人。

(二)毁灭性。山洪灾害的发生与前期降雨的强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突降大暴雨诱发山洪及泥石流灾害,特别是泥石流具有很大的瞬间能量,冲刷力强、含沙量高、破坏力大,往往对房屋、农田、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设施造成毁灭性破坏。如20xx年8月29日,宁陕县城12小时降雨347mm,县城附近的长安河、鱼洞河、东河相继出现超标准洪水,县城周围出现69处滑坡、泥石流,近17万方泥石流涌入县城上下3公里;20__年6月9日宁陕四亩地镇遭受特大暴雨,50余人在洪水中丧生,四亩地集镇洪水所过之处,留下的是一片废墟。

(三)季节性。山洪灾害是在暴雨的激发作用下产生的,山洪灾害的发生与暴雨发生的时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安康山洪灾害主要集中在5—10月,尤其是在6—8月是山洪灾害的高发期。据历年灾害统计显示,在同一流域甚至同一年份内发生多次山洪灾害的情况并不罕见。季节性强、频率高的特征较为明显。

(四)易发性。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安康属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加之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现有的防御手段欠缺,预警预报设施不全,工程措施标准低,难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五)广泛性。由于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加之山地占国土总面积98%以上,山大、沟深、坡陡,全市有流域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67条,有暴雨高值高频区乡镇50多个,到处都有发生洪水、泥石流和滑坡灾害的条件,山洪灾害分布范围极其广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山洪灾害点多面广,防御难度大。山洪灾害隐患点在10县、区绝大多数乡镇均有分布,尤其是50余个暴雨高值高频区乡镇更为突出。据统计,全市山洪灾害隐患点达数千处,危及126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山洪灾害隐患大都地处偏僻,山大沟深,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群众居住分散。

(二)工程设防标准低,抗灾能力弱。江河沿岸集镇唯有安康城区部分地段可防御百年一遇洪水,其它城镇只能防御5—20年一遇洪水,还有1/3的集镇基本无任何设防能力,更谈不上量大面广的村庄院落的设防问题。加之,全市有34座病险水库和1万余口堰塘,一旦出现超强降雨及山洪,极易发生决口垮坝的危险。

(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从历次山洪灾害成因分析中可以看出,尽管灾害的发生实属人力不可抗拒,但是在建房、筑路、砌堤、修田、弃渣过程中挤占河道、开挖坡脚,与水争地等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水土流失、阻塞河道,降低了河道的行洪能力,改变了原有地表结构,从而加剧了山洪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灾害损失。

(四)预警预报水平低。山洪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防御工作需要有较高水平的预警预报手段作为支撑。全市200个乡镇目前仅有73处雨水情自动监测点,布点少、覆盖面窄,局地性、小范围的强降雨无法准确监测预报。

三、防御对策

(一)加快规划编制,注重部门协作。山洪灾害的防御涉及到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于20xx年经国务院批复并实施。因此,要深入开展山洪灾害调查,掌握灾害发生和分布规律,科学编制防治规划,在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实行山洪灾害的综合治理。水利防汛部门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涉水(河)项目的审批制度,加大水土保持、河流治理、河道清障划界等工作;国土部门要严格单位和个人建房的审批,指导人们主动避险建房、修路和采矿;建设部门要做好城镇尤其是小集镇和农村建设的规划;林业部门要加大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工作;广电、教育和宣传等部门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二)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预测预报水平。监测预警系统监测实时降雨和洪水过程,预测山洪灾害的发生,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是减少或避免山洪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有效措施。目前,全市已建自动雨水情监测站70余处,人工雨量监测点40余处,总量不足120处,平均每处覆盖196平方公里。按照有关规范20—100平方公里密度布设站点的要求,布点明显偏少,远远满足不了预测预报工作需要。因此,首先应按照规范要求加快雨量监测站点建设;其次是对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及灾害多发区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沿岸的集镇、人口密集地区因地制宜的建设自动或人工水位观测站;第三是尽快开展全市116座中小型水库报汛、报警设施建设,提高预测预报水平,争取防灾和减灾工作的主动。

(三)加强工程建设,提高抗灾能力。一是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用3—5年时间完成全市34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确保安全运行,发挥防洪效益;二是抓好集镇堤防工程建设。要把防洪工程建设纳入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修好“保命堤”,确保安全;三是抓好汉江干流的堤防工程建设;四是抓好水保生态建设。

(四)完善防洪预案,提高应急能力。山洪灾害防洪预案是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落脚点,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预案,不仅能提高应急处理能力,而且可减少或减免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目前,多数预案只能应对一般情况,经不起推敲,对超常情况下的应急措施考虑不周。因此,在预案的编制中应着重考虑以下三个问题:首先要考虑超标准洪水怎么办?局部区域同时遭受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多灾并发怎么办;其次是对预案的可行性、可靠性和实用性进行充分评估论证;第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防为主,防、抢、撤结合”的原则编制。

(五)强化工程管理,实现人水和谐。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加强涉水工程及村镇建房的管理,严格项目审批,实现退田、退路、退房还河(沟),给洪水留够出路,避免人水争地,避开山洪灾害。要尽快完善村镇规划,要按照“一高三避”(即:高出洪水线、避开水道、避开泥石流、避开滑坡区)的要求指导村民建房。在中小河流堤防建设中要按照洪水标准和量级拓宽河道,确保行洪畅通。同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山区建设,避免因筑路、建桥、修田、砌堤、采石、开矿、挖渠等人为活动影响山体的稳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