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吧

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说课稿

实用的说课稿初中模板集合三篇

说课稿1.93W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初中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说课稿初中模板集合三篇

说课稿初中 篇1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液体的压强》,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说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1.本课时在初中物理课程系统中的地位: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中重点内容之一。

2.本课时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行为特点:

(1)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2)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动脑。

2.学生认知情况:

(1)对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概念已了解,但对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仍缺乏理性认识。

(2)学生解答计算题能力有待提高。

课时安排: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情,把本节内容分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学习欧姆定律并运用欧姆定律解答计算题。第二课时,用欧姆定律分析电阻串联、并联后总电阻的大小。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学习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联系欧姆定律的发现史,在教学中渗透锲而不舍科学精神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本节课的重点为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应用所归纳简得出的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而难点就是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法、学法

教法:在对教材的深入研究,细致分析,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针对物理的教学特点,本人选了如下教法:(1)、分析法;(2)、讲授法;(3)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在上述教学法的正确实施下,结合本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采用了如下方法:自学法、概括归纳法、分析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试电笔。

学生:课前查阅欧姆的相关信息,了解欧姆的生平,成就,及对科学的坚持不懈的态度。课前在家长或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并使用试电笔。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设疑,启发探究欲望。

复习:

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原因使电荷作定向移动的?

2、导体的电阻对流有什么作用?

猜想:

1、既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那么导线中的电流与两端的电压有何关系呢?

2、既然电阻对电流起阻碍作用,那么导体中的电流与它本身的电阻有何关系呢?

设疑:

学生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这三个量究竟有什样的数量关系呢?点出本节课题“欧姆定律”。

这样通过简单回顾、分析,使学生很快回忆起三个量的有关概念,通过猜想使学生对这三个量关系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课。

1. 展开探究活动,深入研究实践 :

1、预备知识:向学生介绍“控制变量法”,即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与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压,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

2、同桌同学讨论: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利用我们学过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实验方法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过程:①明确研究目的。②确定研究的方法。③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对学生讨论作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投影实验电路图,介绍有关仪器,特别强调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3、实验: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虽然,这样安排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另一方面,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具备做此实验的基本技能。因此,本节课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实验,对欧姆定律有了感性认识。

4、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具体做法是:

1、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理解数学上“成正比关系”、“成反比关系”的意思。

2、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分析得到二个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进一步引导得到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4、说明:在欧姆定律中的两处用到“这段导体”,这两个这段导体却是指同一导体而言,即电流、电压、电阻对应同一导体,而且具有同时性。

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和反馈,知识迁移训练

1、例题:一个电灯泡工作时的灯丝电阻是484Ω,如果电灯两端的电压是220V,求灯丝中通过的电流大小。

分析:本题已知的两个量,电阻、电压都是针对同一导体电灯灯丝而言的,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计算,但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强调电流、电压、电阻“同一段导体”,“同时性”等。

2、小结:突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强调“同一导体”

(四)作业设计

1、课后练习

编制两类练习题目:一类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达到巩固欧姆定律内容和表达式;另一类是了解在研究欧姆定律实验中滑动变阻器作用,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

2、作业

(1)、作业本作业巩固性练习。

(2)、讨论题:怎样用学过的知识和仪器,来测定一未知的电阻值,请说出实验方案。

六、板书设计:

一.欧姆定律

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欧姆定律应用

说课稿初中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下面我将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冀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五章第一课时《用字母表数》。由于学生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抽象的、显得较枯燥的,而且用字母表示数有许多知识和规则与原来的认识和习惯不同,而这些知识和规律又是学习代数、方程、以及函数的主要基础。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使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因此,我设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①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②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利用字母表示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过程方法目标:

①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

②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渗透归纳猜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①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②在合作学习及相互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我们大家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的内容都是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所以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而又因七年级学生思维推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和符号感较弱,而探索规律的内容将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所以把教学难点确立为如下。

教学难点:探索规律,并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的过程。

二、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生学法

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建立字母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再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进一步了解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再通过各种联系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活动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对整节课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让学生怀着良好的心情和好奇心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在这个环节中不是让学生懂得怎样用字母表示数,而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表示?)

师:多媒体出示数青蛙歌谣。

生:全体根据生活经验咏读歌谣,认真观察对比归纳出规律,把这一规律表示出来。

师: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来探究数学知识中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设计意图:从儿歌入手,学生感觉比较亲切,也降低了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难度与知识间的衔接。

(二)合作学习,领悟新知。

1、提出问题,感悟新知:

师:出示问题(1)让学生分别提供父亲的年龄。选用一个学生提供的数据进行下列的学习。

(2)提问:比较父亲比×××同学大____岁。

(3)让学生推算在一年后,父亲的岁数是多少岁?2年后,3年后,……。

(4)引导:能否用一个式子概括出同学们的所有算式?

(5)提示:如果你们的年龄为a岁,那么你父亲的年龄是多少岁呢?

(6)拓展:老师比同学们大24岁,当老师b岁时,请你用含有的字母的式子表示自己岁数。

生:交流口答。

设计意图:从实际出发,以小学中的算术为基础,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2、数数猜猜,发现规律。

师:提出要求(1)动手操作,摆出一个正方形。

生:动手操作

师:(2)提出问题:摆1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4根)那摆2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摆10个呢?请算一算。摆a个呢?

生:交流讨论2×4=8(根) 10×4=40(根)

师:(3)电脑演示:分析过程及表格

正方形个数数

1

2

3

……

a

小棒根数

1×4

2×4

3×4

……

a×4

设计意图:从找规律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验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并强调表示的规范性,让学生既能从实验中得到数学规律,又要掌握数学表示的严密性。

师:出示(5)练习:填空:

(1)1只手有5个手指,2只手有10个手指,n只手有______个手指。

(2)我们每76年才见到一次的哈雷彗星,在公元s年出现后,再一次出现将是公元___年。

生:交流口答。

师生:(6)小结: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用字母表示数之后,有些数量之间的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看上去更加简明易记。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与格式,由浅入深,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学习后成功的喜悦感与成就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师:归纳公式:既然用字母表示数有这么多的好处,那我们就将以前学过的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运算律用字母表示来表示。(图形中用“a表示边长(或长),b表示宽,c表示周长,s表示面积。”)

正方形周长 C=4a;长方形周长______;正方形面积______;长方形面积_________

加法交换律 a+b=b+a;加法结合律_______;乘法交换律________;乘法结合律_______;乘法分配律___________;

生:口答。

师:问对比:比较加法交换律的文字叙述和字母表示,哪一种表示方法好?好在什么地方?

生:讨论试答。

师:小结:计算图形周长时,我们只要将相应数字代入公式即可解决,用字母表示数,使数量关系的表示简单明了。(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些公式与运算律的字母表示方法,加深学生对公式和运算律的认识,从而加强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师;出示1、填一填:

(1)如果圆的半径是a厘米,那么这个圆的周长为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2)某型号计算机的原价是m元/台,现在下调220元.下调后的价格是 元/台.

(3)如果m是整数,那么与m相邻的两个整数的和可以表示为

生:口答。

师:提问2、说一说:你能仿照“数青蛙”这首儿歌,自己编一首儿歌,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结束全歌吗?

生:交流讨论,试说。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突出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应用,加深理解。巩固新知,加深对字母表示数的认识

(五)归纳总结,反思自我。

1、你还有什么问题要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吗?

2、总结:用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数,还可以简明地表示一些数量关系,图形的计算公式,运算律等等……

3、赠言: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成功的秘决时,写下了一个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归纳、整理、表达的能力。

(六)、 布置作业:教材142页习题1题。

设计意图: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本节的知识,以达到牢固掌握的目的。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贯穿始终,注重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数青蛙 小结

(二)合作学习,领悟新知。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字母的式子 字母式

数数猜猜,发现规律

五、评价分析: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其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为体现课改精神,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说课稿初中 篇3

一、说教学背景

1、说教材分析:

我所说的教学内容出自首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灿烂的历史文明》中的第四课。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属于历史常识,是从灿烂的历史文明角度来看世界。具体到《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这一主题,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古老的丝绸之路,其二,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在两部分中又都包含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内容,我把本主题从新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部分进行教学,每部分中都介绍路线的开通、丝绸之路上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我将有关陆上丝绸之路的内容(即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友好使者张骞、玄奘的故事)做为第一课时,也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

这样做,能在第一课时中既让学生清楚认识丝绸之路及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又能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第二课时的时候孩子们能应用第一课时中用到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是以一种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2、说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开始有独立见解,但仍有片面性;好奇心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

他们已经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接触了一些相关的信息,他们对丝绸之路这个名词有印象,但是不太清楚丝绸之路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对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张骞也是知其人但是不太知其事。因此本节课上,既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又要利用学生的这种浅显的已有知识经验,充实和丰富学生对丝绸之路及丝绸之路上友好使者的认识。

3、说教学方式与手段: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认识,本课时采用“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说教学目标:

目标确立的依据: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使学生“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依据以上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本课教学内容特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查找、听、读故事、小组交流、说感受等方式,使学生知道丝绸之路及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张骞、玄奘;培养学生读图及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会丝绸之路开通的艰辛及开通的重要意义,认识、理解不同文化的交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体会平等、友好往来的重要。

在以上教学目标中,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知道丝绸之路的简单知识,二是,体会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和重要意义。第二个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通过以下五个环节完成。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使用的是“看图片说一说”的活动,我出示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让孩子们认识就说出名字,从学生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顺序效果)

2、“你们知道吗,它们在过去还有一个名字,一起看看!”(遮挡功能的使用),让孩子们再读一读。这时孩子们会很自然的想到:他们为什么还叫这样的名字啊?在孩子们表达出他们的这种感受后,我说“它们这样的名字和它们的来历有关系。”

3、(下拉图6)指图说明:“它们来自我国古代的胡人生活的地区,在我国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为胡,来自那里的东西就被称为胡瓜、胡豆了。古时候,还把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称为西域,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及其以西的地区。”进而提出问题“那么在古时候,这些胡人的物品是怎么来到中原地区的?”

引出本课的重点学习内容丝绸之路。板书:丝绸之路。

4、通过和学生的谈话“关于丝绸之路,你知道些什么?想知道什么?”了解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

(用学生熟悉的物品图片引入,激发兴趣,开始新课的学习。)

第二个环节,认识丝绸之路,是通过看路线图,查找、交流的活动完成的。

1、我充分利用了课本提供的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图7),将图提供给学生,并引导全班学生共同交流“看图的时候,我们应该先看什么”(明确看图要先看清图的名字、图上方向、图例,然后再看图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你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组织2人一组的学习。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本环节教学是在学生2人一组的自主读图活动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使学生获得丝绸之路的出发地、到达地,丝绸之路到达的范围等知识。培养学生读图,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补充到“丝绸之路全长有7000多千米,联系了中亚、西亚,最远到达欧洲、非洲的一些国家,是一条线路长,范围广,所到的地方多的道路,它是联系东西方的重要通道。”从而落实了本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

第三个环节,了解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是通过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这样三个活动完成的。

1、听故事前,先用课件出示图8,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张骞这个人,进而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张骞手里拿的叫“节”,节是代表使者身份的信物,使臣持节就表示是国家派出去的,现在“使节”一词还在使用。(通过此介绍,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文明对现在的影响。)

2、“张骞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你知道为什么吗?”引领后面的学习。

3、讲故事,教师就结合图9讲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故事。让学生听故事时带着这样一个任务:“边听故事边想一想:从这个故事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

利用拖动复制功能,将故事中重要地方停顿,更明确张骞出使路线。

教师在故事讲到“张骞从长安出发,向西行进,一路上他们必须走在崇山峻岭、人烟稀少的地方”时,出示图10,故意停顿,让学生此时此地设想一下:“张骞他们会遇到什么困难或危险”。帮助学生体会张骞出使西域途中遇到的艰辛。

4、在听完故事后继续追问:张骞没有完成联合大月氏的任务,他是不是白去了?说说你的理由。

(在本环节中,我用故事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回到了xxxx多年前,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了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了解张骞这个人,了解他不怕困难、信念坚定的个人品质,设身处地的理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艰辛,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突破了“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这一难点。)

5、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学生阅读的是课本78页上“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文字”,读后,不仅让学生说一说“知道了什么”,还进一步引导学生算一算“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距今多少年了?”出示图11,学生从图中标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年份公元119年、标出现在的年份xxxx年,然后在白板上进行计算第二次出使西域距离今年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