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吧

位置:首页 > 心理辅导 > 心理健康

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早期童年

孩子的心理是最容易受伤害的,也是最容易被大人忽略的,小编想告诉各位家长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早期童年有很大关系。

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早期童年

怀着对孩子未来最美好的愿望,我们都决心养育出一个完全远离焦虑和恐惧的孩子。于是,我们阅读各类专家著作,定期参加育儿系列讲座,并用备受当今社会推崇的养育方法和实践知识培训自己。

我们找出各种可能引发孩子恐惧的来源,并且找到方法逐一驱逐,比如改编睡前故事。

尽管已经采取了很多的预防措施,但孩子还是会感到恐惧与焦虑。

比如,很多孩子在两岁时候害怕自己会顺着浴缸的排水管消失;

比如,大多数孩子都有在噩梦中被吓醒,半夜嚎啕大哭的经历;

比如,孩子们都会对自己的便便和生殖器感兴趣。

父母们可能很难解释为什么,且常常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中。

虽然没有任何养育方法可以让孩子完全体验不到焦虑,但我们不必过分担心。只要我们了解正在成长孩子的天性与心理,必然能帮助孩子培养出应对恐惧和焦虑的内在能力,从而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取决于生理需要、本能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平衡,是复杂的心理系统不断地作用于个人经历,对其作出反应、适应、吸收和整合,并坚持不懈的维持我们内在需求和外在需求之间平衡的结果。

不要误以为满足感,即“幸福”,就是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不仅需要通过个体自我中相对和谐的部分所占比例来看判断,还需要根据一个文明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社会价值程度来判断。

如果一个孩子把摆脱恐惧看得很重,以至于他一生中从来都不敢为了某个理想或原则而冒险,那么这样的心理健康对人的幸福毫无用处。

如果一个孩子是“安全的”,但除了个人安全之外别无其他追求,那么这种安全本身也毫无价值。

如果一个孩子“完全适应群体”,但这种适应是通过不加批判的接受和遵从他人的意见来实现的,那么这种适应性也违背了人类自由的本能。

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适应良好”,但只会用平庸的想法和知识填充头脑,那么只会在僵化的社会价值体系下才会被看重。

心理健康的最高水平,意味着一个人能够自由地运用他的才智,解决自身的问题和所处社会面临的问题。孩子的情绪健康对充分运用智力的依赖,不亚于对满足其基本生理需求的依赖。

最高水平的心理健康,还包括一套稳定和完整的价值体系,他是人的道德感和理想自我的结合,深深根植于不能被侵犯或破坏的人格结构之中。

一边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自我为中心的愿望,一边是道德感和社会需要的限制,因此心理健康取决于个体对这两者之间平衡的维持。

一个健康的自我如同一位明智又公正的法官,会尝试找到争议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在个人愿望与社会道德需求没有冲突时,自我就会允许个人愿望直接获得满足;反之,自我就会指导个人用变通方式间接地满足自身愿望。

举个栗子。

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对专横跋扈的上司有攻击性情绪,并感到自己无法在不带来严重后果的情况下直接表达出来,如果他有一个健康的自我,这个自我就能带领他去寻找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如果他是一个不那么健康的自我,他就会缺乏调解能力,对这样的冲动无能为力,从而任由自己发泄不满情绪。

父母帮助孩子应对焦虑与恐惧

在人类的正常发展中,无论是真实还是想象的危险,都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果自我未能找到处理危险的办法,就会陷入长期的无助和恐慌之中。对危险的本能反应便是焦虑。

童年早期,父母的保护极为重要

在生命之初,婴儿的行为就好像任何意外对他们而言都是一种危险。比如,突如其来的巨响或者被突然暴露于强光之下,都可能让他“吓呆了”。

之后,随着婴儿对母亲依恋程度的加深,他会对母亲从自己的视线里消失而感到焦虑,这仍然是一种类似于震惊的反应。

大量类似的情形会引发婴儿的焦虑。如果婴儿对所有这一类事情的反应,始终都是惊恐和无助的,那么他几乎难以在这个世界生存下来。

在孩子尚未形成应对危险的能力之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需要依靠父母来满足需要、缓解压力、预知危险和摆脱烦恼。

对于婴幼儿而言,父母不仅非常强大,能看透自己隐秘的愿望,还能满足自己最深层次的渴望。

孩子日后承受压力和主动处理焦虑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经验。

由于婴儿期的孩子完全缺乏自理能力,因此我们几乎不会对他提任何要求,而会尽量缓解他的压力并满足他的全部需要。

渐渐地随着孩子的成长,他自己形成了一些处理日益复杂情形的办法,父母也逐渐不再充当保护者的角色,不再让孩子成为远离危险的绝缘体。

但是,即便是最独立的孩子,在遇到不寻常的压力时仍然会寻求父母的保护;即便是那些没有父母保护也能克服日常压力的孩子,在他的心中依然有一个能让自己安心的,强大有力的父母形象。

在童年早期,父母的.保护极为重要,只要有父母在身边,即便是面对异乎寻常的危险,孩子也不会产生急性焦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英国,那些与父母待在一起没有撤离的孩子,即使在德军轰炸期间,也比那些被撤离到保护区但与父母分离的孩子更能忍受焦虑。

父母如何变成孩子眼中的“怪物”?

不过,即便是最有爱心和最具奉献精神的父母,很快也会发现在孩子的世界里,好心的仙女一下子就会变成巫婆,友善的狮子会变成凶猛的野兽,仁慈的国王会变成一个怪物,而且经常会有来路不明的邪恶生灵闯入童年的天堂。

当我们发现孩子在幻想世界中,把我们视为好心的仙女、精灵或者是智慧的老国王时,不免会有受宠之感;但我们得知自己同样有可能被想象成巫婆、妖怪或者怪物时,难免又会愤愤不平。

那么,在孩子们的眼中,他们所深爱的父母是怎么变成怪物的呢?

如果仔细观察婴幼儿的生活,就会发现这种转变主要出现在以下的一些场合:不得不干涉孩子的快乐的时候;打断孩子某次愉快活动的时候;拒绝满足孩子某个愿望的时候;以某种方式阻挠了孩子的愿望或企图的时候。

然后,在孩子愤怒之际,父母亲就会变成世界上最糟糕、最邪恶和最卑鄙的形象。

在生命之初,孩子就像一个追求快乐的小动物,其早期人格围绕着欲望和身体需求形成。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有时需要对孩子只追求快乐的目标加以调整,使孩子的某些需求服从于道德的约束,或者有时需要做到延迟满足,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要完全放弃某个愿望。

因此,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完全避免焦虑。即便我们把那些恐惧的形象赶出生活,孩子仍然会从自己幼年生活的冲突中运用想象创造出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