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吧

微心理:怎样解释自己的行为

我们犯了哪些错误:基本归因错误

微心理:怎样解释自己的行为

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并不是客观的。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的影响,高估个人性格和态度的影响;而对于自己的行为,我们则更多地归因于情景的影响。

微心理1:你如何解释你周围的事件

你是怎么解释你生活中碰到的一些事情的呢?比如:

一个和自己同学打架的孩子是真的脾气暴躁,还是实在忍无可忍,因为别人的嘲笑实在太无理?

一名学生成绩不好是由于他本身不想学习、努力不足,还是由于身体不好或是家庭氛围、周边环境不好?

父母今天不开心是因为他们太累了、工作有很多烦恼,还是我们自己惹他们不高兴了呢?

所有这些事情,我们都需要作出合理的解释,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归因理论的创始人海德认为,人们通常试图将某个人的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或者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主要包括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处事的行为动机以及努力程度等,归于此类原因通常被称为性格归因;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人们所处的环境、他人的影响等,归于此类原因通常被称为情景归因。我们通常不是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性格就是归因于外在情景。当然,内因和外因的界限通常是很模糊的,外部的环境因素通常会影响个体内心,导致内部因素变化。

微心理2:情境的微小差异会使我们的反应完全不同

当我们遭受一些消极事件或是预期之外的事件时,我们特别容易不断地分析和解释事情为什么会发生。

两位女士都和自己的丈夫约好在公司门口见面然后一起去家具店,碰巧下班高峰期路上拥挤,两位丈夫都迟到了很久。此时,出现了两种不同情形:女士甲和丈夫的婚姻关系很好,生活很愉快,因而她在自己心中对丈夫的迟到作出了客观的解释他迟到是因为交通堵塞;而女士乙最近正好和丈夫有些误会,相处得不太愉快,因而她在自己心中作出的解释让他们的误会进一步加深 “他迟到是因为他不在乎我,不在乎这个家”。

可见,女士对于事件的解释与他们之间的婚姻满意度相关。也就是说,个人对某事件作出解释时,会受到自己的心情、外部情景等因素的影响。即使细微的、看似无关的事件也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导致变化。丈夫的迟到使女士回忆起了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所以就作出了相应的解释。

微心理3:他人的行为不一定反映其内心意图

心理学家琼斯和哈里斯在一个研究中让杜克大学的学生阅读评论家支持或攻击某国领导人的演讲稿。当告诉学生该演讲的立场是评论家自己选择的时候,学生们没有任何异议那就是他的立场。然而,当告诉学生们该评论家只是被指派来做这个演讲,其立场也是指派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仍然认为评论家本人具有一定的该演讲的立场倾向。他们倾向于认为:“他一定在某种程度上有这方面的信念,即使他以及立场都是被指派的。”

研究指出,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通常会低估环境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或是态度所造成的影响,这种倾向被称为基本归因错误。简言之,我们通常认为别人的行为就是其性格意图等内部特点的直接反映。心理学家指出,即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这些问题,但仍然难以逃脱这种归因错误。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阿谀奉承者在皇帝面前大多是受宠的反复的拍马屁让皇帝相信,阿谀奉承者真的是对自己忠诚。

微心理4:我们总是偏爱自己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美化自己,同样,对于自己和他人做出某种行为的原因,我们的解释也完全不同。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

下班时碰到一个朋友,朋友心情不太好,向你诉苦,认为自己今天诸事不利,对你说:“事情全部都变得很糟,这让我很生气。”你虽然在附和着,心里却不认为朋友说的全对,你在想:“他是个脾气暴躁的人,所以总容易生气,让别人觉得不太友好。”当然,若是你自己遇到了和朋友一样的事情,你也会倾向于认为“事情全部都变得很糟糕”,而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实际生活中,某个人也常常会主动提起一个自己熟悉的话题并控制谈话内容,这往往使别人过高地估计他们的学识和能力。也就是说,在解释他人行为时,我们通常会忽略情境影响,犯基本归因错误,而在解释自己行为时,我们又过多地将原因归结为情境因素。

微心理5:其实大家都和你一样

你是否还记得“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为什么只有一个小孩子说了实话?现实生活中你是不是和那些人一样,以为其他人都看见了而只有自己没有看见“皇帝的新装”?

一位女士第一次去参加一个大型的聚会,内心非常紧张,做什么都小心翼翼。看见大家都谈笑风生,女士不禁诧异:“为什么别人都那么愉快,而我却觉得如此紧张?”

一个男孩子看上了一位女孩,两人聊得也很开心,但因为害怕拒绝,男孩决定先不表白,先看看女孩的意思。哪知女孩也不表露是否喜欢他,最后两人不了了之。

这些都是人众无知的例子。很多时候,我们内心的想法和其他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我们以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一个,很紧张的或者是唯一一个看不见衣服的人。因为惧怕自己成为唯一的“傻子”,所以所有人都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并错误地认为其他人和自己不一样,这种现象就被心理学家称为人众无知。这种现象可以告诉我们,恋爱中的人们不妨勇敢一些,也许在你犹豫时,对方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

微心理6: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囚徒博弈

我们从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的军备竞赛来分析,如果两个国家都增加军备,那么支出将会增加,而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如果一个国家增加军备而另外一个不增加军备,那么增加军备的国家会大大占优势。如果两个国家都遵守协议削减军备,则双方都能节省开支,且没有安全威胁,这实际上是双方的最优选择。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双方都会选择增加军备。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可以用人众无知的现象来解释。我们在猜测他人想法时,总是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对于美国领导人,他在作出选择时,会更多地考虑如何才能不受苏联的威胁。但在猜想苏联的决定时,他就会以恶意揣测苏联方面,认为他们一定会选择威胁自己。也就是说,人们自己想的是自保,但认为别人想的不一样,认为别人一定会威胁自己。结果,双方都会选择增加军备,这也和经济学分析的结果是一样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