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吧

位置:首页 > 学习经验 > 毕业论文

关于教育学论文4000字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教育学论文40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教育学论文4000字

教育学论文1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尴尬的学科地位及现状入手,分析其成因,并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独立的教育学"。作者认为,教育学要成为真正的独立之学,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学观,实现教育研究从单纯的学科基础扩展到生活基础,同时明确教育学者的自由与责任。

关键词:教育管理论文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自其诞生之日起,“躁动、迷惘、困境、危机、解体、终结”以及“教育学成为别的学科领地、殖民地”之类惊呼依旧不绝于耳。教育学研究者自感“底气不足”,既无法确立自身的独立性,又无法就教育学的学科特性达成统一共识。教育学究竟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还是应以“指导实践”为主的学科,争论之声不绝于耳。一方面,教育学的研究无法规避借用其他学科如心理学、哲学的理论;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教育学的独立地位,研究者们又必须探讨出本学科的学科特性,以此来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学至少具备以下三个特性:

一、实践性

教育学本质上是一门关于人类教育生活实践的学科,与科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一样属于社会精神生活,具有精神价值的特征。——丁钢

早在1929年,杜威在《教育科学的资源》中就明确地阐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他指出:“我们只是近来才感觉到教育过程的复杂性,意识到要使教育过程明智地按照指定的方向进行,必须援引多种科学。”,教育学的相关学科仅仅是教育学的资源,还不是教育学的内容,必须“把教育科学的资源(The sources of educational science)和科学的内容(Scientific content)区别开来”。他认为这两者常有混在一起的危险:“我们常因某种结果是科学的,便以为它已是教育科学了。我们要记住,那些结果只是给教育者利用的资源,使教育作用达到更完善的地步。”在他看来,“教育科学的最终实质,不在书本上,也不在实验室中,也不在讲授它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从事指导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心中。有些结果,虽然对于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判断、计划、观察的态度和习惯,没有什么作用,仍可以是科学的。但没有这种作用,它们便不是教育科学,而是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或者诸如此类的东西。”“在别的领域也许是科学的,但在教育上说来,则不是,等到它们对教育的目的有所贡献,才可以说是科学的,至于它们是否真正对教育有贡献,只能在实践中发现”。

教育学应在直面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发展的原创性,改变被动地接受和选择相关学科知识资源的状况,最大限度地拓展接受和选择相关学科知识资源的范围,主动地参与相关学科的学科建设和知识生产。

有不少人认为,过去的教育学之所以难以发挥指导教育实践的作用,主要是因为这些理论在追求普遍性的过程中,忽略了教育实践本身的多样性、情境性、不确定性、生成性等内在特征,漠视了教师在实施教育理论过程中的主体性,以及教师个人经验或知识的支撑价值。也就是说,它们造成了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断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重新定位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如有人摒弃二元论思维,强调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双向滋养关系;有人在质疑“指导说”的基础上,把教育学之于教育实践的功能归于“理智的启迪”,等等。二是侧重分析教师实践的个人特征,如有人广泛汲取波兰尼的认识论,探寻教师个人知识的样态;也有人深入借鉴亚里士多德、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开掘教师的实践智慧或教育智慧,等等。此外,像“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反思性教学”等概念,无不透露出回归教师的实践经验、诉诸教师的实践理性的初衷。

二、“人”性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我们的教育太看重有形的教与学,认为明明白白的传递是教学和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实际上,“教育一方面是把某些东西教给人,另一方面还要使某些东西靠其自身发展出来:因此人不可能知道,在他身上自然禀赋到底有多大”。以往缺乏对人性的关注,缺乏对人的自然禀赋的关注,导致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以人为经验对象的人文科学在数学、语言学和生物学的夹缝中生存,人的主体性价值在精神科学与人种学中不停地被拆解与消解。……人的价值信仰丧失之后,在现代社会,人的意识、灵魂、主体性和人性遭遇到知识和权力的限制,人的意义和价值也跌入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此时,现代教育不再是针对人的内在灵魂而传授人文知识,而是对人的肉体进行制度化权力运作,把人规训成为一个能自动生产和再生产权力/知识关系与话语的主体。正是因为这一点,教育学应重新立足于研究怎么培养人,人才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人”性才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特性。详言之,人性化教育具体体现在生命实践、劳动实践、交往实践和审美实践等教育实践形式之中。

对人性的研究需以人性的可教性为前提。“如果人性是不变的,那么,就根本不要教育了,一切教育的努力都注定要失败了。因为教育的意义的本身就在改变人性,以形成那些异于朴质的人性的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如果人性是不可改变的,我们可能只有训练,但不可能有教育。”

此外,教育学研究者应向文史哲以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学习,把研究的基础从单纯的学科基础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生活基础,不仅利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研究教育问题,而且更要从师生的生活和整个的社会生活中探寻自己的价值根据和方向,进行价值的批判和引导。教育学研究者只有对现代人生和社会问题有更为深切而直接的人文关怀,真正关注师生的精神生活、情感和生命领域,才能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不仅真正避免教育学成为其他学科的园地,而且改变教育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边缘位置,在有关人的学科中,从边缘走向中心。

教育用什么来稳固自己的根基,只能立足于它的本体价值和本体功能,这就是培养人这一永远不变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有了这一稳固的基点,教育才有可能比较清醒和恰当地去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才能清醒和理智地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教育学亦是如此。

三、复杂性

教育学是立足于人类的教育活动上的一门学科,这个先天性的学科特点,就让教育学的研究在对于人类自身的影响上无法避开。所有的教育学都存在着传授者,接受教育者,这两个角色构成了基本的教育因素。而由于角色的特性,人类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与理解性都会随着不同的个体而有着不同的教育过程的变化。并且,在教育目的与手段上,由于人类的个体不同,对于所有的教育手段都会有着差别与方法上的变化,同时对于教育的目的来说,每个传授者的侧重点与关键点铺设都会不一样,那么再加上受教育者本身的主观性因素,就让教育学研究的复杂性得以提高。所以,在实际的教育学研究中,研究的高度是要站在人类与社会的背景下的,同时还要结合每个不同学科与人的不同,再来进行教育学的研究。所以,教育学研究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出了强烈的社会性质还体现出了强大的人为性质。

结语综上所述,由于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程,对于教育学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教育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有人的地方就有广义上的教育,不管是研究其学科特性还是比对与其他关联学科的特点,其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所服务。

教育学论文2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制度与实际情况的矛盾逐渐突显,人们需要的是一个更加灵活、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管理模式,此时学分制管理模式应运而生。本文从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现实意义、学分制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学分制实施对策分析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医学成人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关键字:医学成人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

一、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统一入学、统一上课、统一考试、统一毕业的教育管理制度已经明显不合适宜,学分制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学分制是与学年制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年制是以学年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则是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但学分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环节众多,它涉及教学理念重塑、教学体系重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模式转换等众多环节,加之传统模式的制约、“学分制”制度本身存在的操作性难点和政府相关措施和政策不到位等诸多原因,增加了推行难度,实施过程中褒贬不一,还处于探索研究改进的阶段。因此对于实行学分制改革的过程研究十分必要。

二、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工学矛盾的解决

工学矛盾是指,学生因为工作忙而不能够到校参加学习或学习过程中迟到、早退等现象。参加成人学习的绝大部分是在职工作人员,由于个人发展和工作的需要,须进行学历的提升和专业知识的更新。但学习时间受到单位的作息规律、规章管理制度、家庭生活杂事和经济条件的多重制约。传统学年制固定的学制、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模式制约着成人教育的发展。学分制修业年限的灵活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有效的缓解了工学矛盾,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自由的安排学习时间。

(二)有利于因材施教

成人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工作经历,但年龄、心理、工作经验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课程和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新知识、新经验有机结合促使成人的学习更加有效和有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不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服务观念,使得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差。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学生可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授课时间、自主选择学习进程,因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有助于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自主选课制度而言,学校可以把选课的人数作为评价老师教学的标准,能够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从客观上激励教师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同时,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学分制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难点

(一)硬件设施不足

学分制的顺利实施,不仅需要改变传统教学管理模式,而且还需要学校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做为支撑。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分制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然而,我校成人教育学院设立在老校区,研究生和高年级全日制本科占据了绝大多数的资源,使成人教育教学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硬件设施不足,因而,学分制实施的教学基础设施难以得到保障。

(二)师资力量缺乏

丰富的课程设置是学分制选课制的基础,大量的教师资源是选课制实施的先决条件。然而,由于我校成人学院独立师资的缺乏,教学计划的实施与课程的设置须与其他院系相协调,继而,又由于医学院系本身的特殊性,教师在承担大量临床的工作的同时,还需完成全日制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育等多重任务。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参与到成人教育的老师十分有限。

(三)课程设置难度大

学分制以选课为特点,课程设置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设置高质量的必修课是提升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我校优秀师资缺乏,多为中青年教师承担成人教学任务,临床经验缺乏,能够开设课程较少。另外,大量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是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由于我校为医学院校,教师结构单一,因而不具备开设丰富选修课的条件。同时,由于大部分成人学生对各门课程了解不深,选课盲目随意,使得所修课程体系不完善,导致所学知识零散不成体系,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四)教学管理困难

学分制灵活的修业年限,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以及学生自主的选择课程,打破了传统学年制教学模式专业、年级、班级的概念,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发展跨专业,跨年级进行选修。学生选课自由度的加大,增加了教务工作者在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学生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中的工作量。由于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学生管理方面没有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教务工作者对学分制缺乏全面的认识,加大了教学管理难度。

(五)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是学分制实施的对象,是其中的主体,学分制想要顺利推进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成人学生多数工作繁忙,投入到学习中的时间非常有限,对实施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毫不关心,参加成人学习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过分关注学分的累积与毕业证的获取,忽视了学分制实施的过程性和目的性。

(六)现行政策未接轨

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学生达到120学分即可毕业,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申请先修,先修满学分可提前毕业,然而,学生毕业须经教育部学信网注册,注册通过方可打印毕业证,由于学生录取数据学制仍为三年,因而学生提前毕业注册难以实现。实施学分制,按规定应结合课程学分予以收费,由于省内未有具体成人学分制收费标准,只得沿用原有学制收费模式。

四、学分制实施对策分析

(一)完善基础设施

实施学分制对我院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积极向上争取,多渠道加大投入,不断加快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调整我校教室资源配置、增加实验室开放数量、提高图书馆利用率等,为师生创造了一个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硬件设施保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出台相应措施加大师资培养力度,组建专业兼职教师队伍,不断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管理。制定兼职教师支持政策,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完善兼职教师管理,明确聘任条件、规范聘任程序,实行评奖评优、成果奖励等指标单列。

(三)优化课程设置

学分制的改革对良好的课程设置依赖性尤其高,课程设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知识的完整性,直接反应出学校成人教育水平的高低,而要优化课程设置,首要任务是提高成人教育开设丰富课程的能力。一是要加强专职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有计划的将专职教师外送函授、交流学习,培养同时具备多门课程授课的能力的优秀教师;二是与学校其他部门积极沟通协调,与普教进行资源共享,共享各类丰富的选修课程等丰富资源,共同完善成人教育部门的课程体系建设。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选课能力。一是要增强学生对各门课程的了解程度,比如在选课页面加入各门课程的详细介绍或者选课前给学生下发对应的详细介绍资料等;二是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培训,比如单独开设一个课时的选课指导课程,详细为学生们介绍各门待选课程以及怎样选课才能使的体系更加的完善,所学知识更具有整体性,更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同时还可以设置固定的选课咨询点,更好的为成人学生服务。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

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由于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修业年限灵活,教学计划具有弹性,因而教务管理人员在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工作量和管理难度也大幅度增加。如何将繁琐的教务工作信息化、模块化,便捷化是现代高校发展的重点。应从教务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完善与学分制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大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认识。

(五)加大宣传力度

学分制的实施与学生密切相关,只有学生积极的参与与配合,学分制的实施意义才得以体现。学生之所以不能积极投入,源于对此不了解,没能真正理解学分制的先修、免修、免听、学分互认等给其带来的便利。因此,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班会,讲座、知识手册等多种方式予以讲解,做好学分制的宣传工作,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五、结束语

在成人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学分制管理的优势越发突出。如何将学分制管理体系科学的融入成人教育中,将对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建立与学分制相应的制度等手段措施就不能够只停留在纸上,需要责任部门统筹安排,多方协调,为学分制管理系统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提供有力支持,使得成人教育在科学的管理体系中再次腾飞。

参考文献:

[1]马纪伟,闫冬良.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5)

[2]潘小敏,朱利洋.基于学分制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6(5)

[3]步建东,卜颖,芦文慧.推进普通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学分制改革措施[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3,15(2):185-188

[4]佟赤.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的应用研[J].中国成人教育,2015,(9)

[5]杨干忠.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实务[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

教育学论文3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在本科化学教育中,由于其化学教学的特殊性,其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实验教学较多,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要求也较为突出。本文针对本科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意识展开研究,通过分析本科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明确了现阶段本科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并提出了与之适应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化学教育;创新意识;学生培养

现如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科研领域的创新与人才培养更是如此。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高等院校需要不断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培养。针对本科化学教学而言,其教学涉及的领域较广,且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性极强,相关实验教学较多,这些都必须要求本科化学教学中,一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空间,借助化学教育本身的实践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创新性意识的形成[1]。

一、本科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一)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现如今,我国的本科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阶段,尽管近年来素质教育不断发展,但是在实际的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并没有完全落实,一些传统教育中的问题仍然存在,例如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盲目追求理论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激励。

(二)师资团队创新能力较低

教师作为本科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其师资团队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创新教育的落实。然而实际情况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思想限制,其对于教学中的创新意识相对较低,因此在对学生的教学引导中,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创新性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一些资深的本科化学教师,尽管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缺乏现代化教学理念,不能够满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

(三)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差

现如今,大学生的课业压力越来越大,而针对本科化学实践性的需求来说,很多大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尤其是针对一些化学科研项目的实践,这些都影响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本科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意识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在本科化学教学中尽管已经融入了一些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并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性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化学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首先,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课时安排不合理。盲目重视理论专业的教学,忽视了化学实验课程的设置,这就导致学生在实际的化学试验中,操作能力较差,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意识培养。其次,交叉学科知识结构较差,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化学相关课程与其他必修课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这就造成学生综合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具体到化学与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点,其应用与创新也就相对较差。

(二)课外创新实践平台尚未建成

1.课外创新活动参与度低

课外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大多数的本科化学教学过程中,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学生较少,学生不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化学实践中,阻碍了学生的开拓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缺乏对学生参与性的鼓舞与引导。

2.创新实践基地管理不当

尽管各大高校都设立了相关的创新实践基地,但是其再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很多实践基地都是由学生会负责管理,缺乏专业导师的指导,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

(三)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

1.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创新性意识的培养,需要本科化学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注重交叉教学,同时进行化学实验的创新与科研。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对互动教学、启发式、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尚嫌不足。课堂氛围和学生参与性都相对较低,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影响了化学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不利于学生课堂思维的扩展。

2.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现如今,大多数的高校化学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而化学教学不仅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较强,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要求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结合交叉学科基础性、专业性的需求,不断丰富教学模式,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

(四)评价方式与实验课程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1.评价方式不科学

目前很多高校的化学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仍然停留在考试阶段,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社会实践、创新意识的评价相对较少,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标准。导致学生盲目地片面地重视理论考试,忽视了社会实践与自身创新意识的提升。

2.化学实验课程作用较小

对于本科化学教育而言,化学实验课程十分重要,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意识的重要组成。然而在实际的化学实验课程中,往往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忽视了对学生设计、探索能力的培养,实验课程变成了一种固有流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能够进行创新,也就不能够通过实验课程进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本科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1.优化课程设置

对于本科化学课程来说,其与其他学科的兼容性较强,某些内容具有一定的交叉点,因此在化学课程设置中,可有针对性地适当增加学生的相关选修课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能够在具有良好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开拓思维,更好地参与到教师的化学教学中。

2.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高等教育知识结构的不断调整,本科化学教学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需求,合理调整教材内容,同时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针对具体教材进行相应的化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创新,引导学生参与到理论课及实验课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化学创新的主动能动性。

(二)建立课外创新实践平台

1.举办化学创新研究讲座

对于本科化学教育而言,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就必须要改变“闭门造车”的现状,积极开展化学创新案例讲座,将化学创新的一些成功案例、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和整理,让学生在实际的化学创新案例中,丰富化学知识,收获创新理论,进而为学生实践与创新提供良好的`借鉴价值。通过创新研究讲座,一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水平。

2.建立网络化学实验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都建立了校园网站,成立了师生互动、学术交流的教学平台。对于化学教学来说,应该积极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在平台中创建化学实验栏目,将学生的一些实验课题、创新科研成果进行公布,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

3.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产学研基地是有效推动学生创新性意识的途径之一。借助企业为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科研经费,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这样不仅为企业培养了储备人才,而且也更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性意识。

(三)多元化教学模式与方法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一要加强基础实验教学,只有加强基础实验教学才能够保证学生扎实的实验基础,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要加强综合实验的教学,综合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第一步,需要教师结合交叉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总体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2];三要尝试展开创新实验教学,设置一些创新科研实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操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创新意识。

2.丰富教学方法

首先可以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针对科研成果和化学实验案例,进行课堂探讨,鼓励学生进行模拟,并在探讨完善理论原理和实验操作流程的同时,提高学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可以采用联想教学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将化学现象、化学实验与日常生活相衔接,通过联想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化学,进而主动低参与到化学教学中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四)科学调整评价方式

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采用将口试、创新实验、考试合理地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评价标准,避免由于应试教育模式,阻碍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的提升。另外,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融入对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的评价,使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式更为合理,也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颇.在本科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11):53-54.

[2] 霍冀川,雷洪,梁晓峰,叶旭.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学生创新力培养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53-55.

教育学论文4

【摘要】音乐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音乐人类学又称民族音乐学,其主旨是将音乐融入到文化中来看待。梅里亚姆的著作《音乐人类学》是该领域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他主要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音乐和他赖以生存的文化之间的关系。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包含了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等学科,此后又将目光投向了音乐人类学。从最基本的“人”的角度出发,研究音乐、人、文化的三重特征。本文拟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当今音乐教育学在理论和实践中的观点和方法。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音乐人类学;“人”;文化

21世纪的音乐教育学,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理应成为一门涵盖多种门类的学科。随着音乐学将研究的目光转向了人和文化,音乐教育学作为音乐学的分支,也逐步意识到文化、社会在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的机械化教学。音乐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或很有可能是音乐,是人类文化中的音乐、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体。音乐人类学不仅包含了对音乐本身的研究,还包括音乐与之相联系的文化之间的研究,人类学的视野可以为我们挖掘更多的音乐内涵,从而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灌输到整个音乐教育活动中。

一、“田野工作”中的音乐教育学

“田野工作”(fieldwork),是指人类学家或民族学家在特定区域或社区中进行的调查工作。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田野工作也是民族音乐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我们平常所说的人类学中的“田野工作”,是一种以达到人和人之间交流为目的的现场工作,研究者是构成这一交流的媒介,在考察的同时也把自身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从而在互动中认识和阐释音乐文化现象。当然,这里的“田野”并非指的是“乡村山野”,而是指一种音乐实践方法,即对音乐对象文化背景相关的研究。巴西人类学家佩雷诺对“田野”的解释为:“只要存在差异,存在于自己的不同,那里就是人类学的田野。”音乐教育中的“田野”,一方面是课堂,即教师的田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课堂行为中去,进入学生的世界,和学生形成一定的互动,以期寻找到更好的现场教学效果,而不是高高在上、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其次,“田野”的另一方面则是课外。通过走出教室,走进社区,探究周围的音乐世界,实践性地接触民间音乐文化,教师才能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田野工作”的意义还在于,在音乐教育中贯彻中国音乐本土化的思想,融入民族的概念,体现了音乐教育的民族性。柯达伊说过:“民族文化是表明民族本性、民族尊严、民族意志的标志,民族音乐具有民间意义,而且更具有民族意义的一项财富,它是属于全体人民的。”民族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第二课堂,同时也是我国音乐文化的宝贵财富。通过对民族音乐体验式的教学,不仅对音乐教学有着直接的帮助,还能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国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情感。把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带进课堂,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要面对现存的传统音乐中的社会以及生存问题,就不能仅仅是一种闭门造车的态度,而必须走进‘田野’。”“田野工作”不仅是人类学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学的基本方法。他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也提出了一种对音乐事项本质探究的要求。

二、人性化角度中的音乐教育学

人类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因此要把研究“人”的音乐、“人”的文化放在首位。音乐是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生活,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几乎没有哪一种文化不包括人类。在基础教育的艺术课程改革中,《艺术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内容“艺术与文化”中也提到了艺术与多元文化的内容。“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艺术与文化的连接,可以增进对多元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了解,加强文化认同感和多元文化意识。郭乃安先生也说:“人是音乐的出发点和归宿。把目光投向人,不仅意味着在音乐学的研究中关注人的音乐行为的动机、目的和方式等,还意味着在各种音乐事实中去发现人的内涵,或者说人的投影。因为,人的音乐行为,不仅表现为有意识的活动,也可以表现为潜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活动。”由此可见,对人的研究是音乐教育学研究的根本。最早由德国哲学家亨德提出的“人类学”观点,是指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音乐教育的研究也是应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研究,而不仅仅依靠对书本、对课堂的教学。其目的是通过音乐来培养性格品质,陶冶情操,使人的身心得到益处。众所周知,经常参加合唱、合奏排练的人不容易得孤僻症。正如周杰伦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所说:喜欢音乐的孩子是不会变坏的。在音乐教育中,广大的教育者应秉承着“人文关怀”的宗旨,将“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现在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无非是人的教育,在教育中应注重人的心理和情感。一个教师的教学价值追求必将最后落实在学生身上。在这个的舞台上,音乐教育是非常公平的,没有行业的偏见,没有性别的偏见,没有年龄的偏见,也没有种族肤色的偏见。只要你愿意,人人都可以来表演,人人都会得到一份尊重。人类学主张注重个体,平等地对待一切文化。音乐是人类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了人的创造,音乐也将不复存在。

三、对话视域下的音乐教育学

200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在精心培育人才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平等待人更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品质。教师和学生之间要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话视域下的音乐教育学,讲究的是平等和包容。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本位,虽一直提倡以学生为主,但总改不了教师居高临下的局面。在大多数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完全是依据教材照本宣科式地教学,很少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计划。从而使原本活泼生动的音乐课堂,变成了学生枯燥无聊的硬性任务。音乐教学,本是一种美育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同时他也融合了乐理知识、民族文化背景等内容,是一门工具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学科。音乐课堂除了让学生学习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学生,形成一种互动、平等的课堂情境效果。对话视域下的音乐教育学,小的方面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中,往大了说也能体现在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的话语权上。“欧洲文化中心论”一直传播至今,被冠以世界通用的文化标准。在此标准理论下,许多音乐工作者往往持有西方的价值观和方法去研究中国音乐。近年来,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欧洲文化中心论”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质疑和反驳。音乐人类学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即从音乐的文化背景和生成环境入手,进一步观察它的特征,探索它的规律及其独特的审美标准。受音乐人类学影响,“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局限性已经被当代音乐家们所关注,许多音乐学家开始走向世界各地,发掘、搜集了大量的世界民族音乐,将其制成录音、电影、录像,并写出了大量的论文、专著,在不少国家“世界民族音乐”已被纳入音乐教育体系中。在音乐教育学理论中,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已普遍成为人们的共识。在中国的传统音乐理论体系中,大量地学习和模仿西方音乐理论,造成了我国传统音乐的日益衰微。正如管建华教授在前几日的古琴研讨会中提出:中国音乐及文艺诗学注重语义、语境、意义的表达。而西方音乐分析则注重语态、语法形式的分析,这是中西方音乐最大的不同⑨。在人类学讲究“话语权”的当代,音乐教育学也应倡导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平等对话,而不是文化殖民。

四、结语

音乐教育学是研究音乐教育过程中教育现象的一门学科,他兼具音乐学和教育学的性质。音乐人类学,则是把音乐置于文化和社会的语境中来研究。教育的目的本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人,人类学的观念和方法更好地为音乐教育打开了人的视角。面对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唯有守护好自己的文化传统,才能和西方文化平等对话。

参考文献:

[1][奥]沃尔夫冈马斯特纳特,余丹红,张礼引译.音乐教育学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萧梅,齐坤.音乐人类学的实地考察[A].洛秦“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C].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3]梁丽.从音乐人类学角度谈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J].艺海,2014(1).

[4]杨曦帆.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文化人类学视野[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3).

[5]管建华.21世纪初: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在中国[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1).

[6]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J].中国音乐学,1991(2).

[7]王玉玺.音乐教育学中的人类学观念和方法[J].北方音乐,2013(12).

[8]张樵.走出西方重建基础—析音乐人类学视野中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J].艺术教育,2008(8).

[9]管建华.溪山琴况与“品味论”的文化哲学美学解读[J].文化研究,2015(1).

标签:论文 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