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吧

位置:首页 > 学习经验 > 毕业论文

实施境外投资战略,加快资本营运国际化实践

毕业论文


     境外投资水平是衡量1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资本扩张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渠道。实施境外投资战略,推进资本营运国际化进程,已成为对外经贸活动的新热点。
    1、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兴起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企业境外投资被提上应有之议。特别是近几年,我国企业积极赴海外投资办厂,大力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有力地拉动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据外贸部最新统计,截止1998年底,我国企业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600多家境外企业(金融业除外),境外投资额逾60亿美元。
    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动因是复杂多样的。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指出,构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是由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化优势3者相互作用而成。但我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实践表明:不同时具备这3种优势条件仍然可以发生对外直接投资。这是由于这3种优势并不1定构成充分必要关系,都可以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诱发要素,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1定的替代关系。即若1种优势足以弥补其余两种优势的不足时,就有可能诱发对外直接投资。这是因为企业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的优势是对外投资的直接诱导因素。就总体而言,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优势型投资,这主要是因为它们拥有较强的企业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的优势,直接诱导因素在起主导作用;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从事目标型投资,因为它们在企业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受间接诱导因素的影响。纵观我国境外企业投资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国境外企业投资类型主要有两大类:
----优势型投资:即发挥自身优势,谋求企业价值最大化。
    尽管我国的总体技术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但经过几1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并且具备了1定的优势,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加以利用,例如,就我国适用技术而言,我国拥有大量成熟的工业适用技术,这些技术10分适用于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或经济落后的其它发展中国家,因为小批量、多功能的生产工艺较适合发展中国家小规模市场的需要,劳密型的技术设备较适合资金稀缺,熟练工人匮乏的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就地取材,替代进口的技术较适合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国外控制的需要。另外,适用技术大都是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后期阶段的`成熟的标准化技术,其优势不再是技术而是价格,而我国技术转让成本较低,在价格上有较强的竞争性。所以,这些技术进入国际领域会有1定的市场。而在高新技术方面,如航天、超导、生物工程及软件开发等高科技领域也有自己的优势,且这些高新技术优势在世界上已居于领先地位或达到世界水平,仅以863计划为例,该计划实施10年以来,共取得成果1398项,其中550项达到国际水平,如北大方正公司的激光照排技术就风靡全球华文报刊市场。除此之外,我国在服务贸易,传统技术等领域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也可通过海外直接投资实现自己的优势发展。
    正是基于我国工业局部上的竞争优势,我国企业到境外投资的领域,已从初期集中在贸易方面,发展到现在的矿业开采、石油天然气开采、林业开发、远洋捕鱼以及机械制造、产品组装、加工制造、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众多行业。9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以设备、技术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加工贸易,成为对外投资的主要形式,并建成1批具有1定规模的境外加工项目,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如1汽,金威,洛拖,海尔,春兰,上广电,鹿王等1批国内知名企业在境外开展加工贸易,生产组装自己的产品,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培育自己的名牌产品,均已收到良好的效果。
----目标型投资:即以1定的贸易目标为追求动因的投资。这与我国是1个发展中国家在要素禀赋、市场份额、企业规模及产业结构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1定的差距,成为企业加快发展的限制条件,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则可以利用东道国的区位优势,从而缩小上述差距,实现加快发展企业的目标。就我国而言,目标性投资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1、以获取要素禀赋为目标的投资。就要素禀赋而言,我国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是很稀缺的,如果依靠国内的现有资源、或单纯依赖进口贸易所得到的资源产品,已不能解决当前日益突出的资源供求关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在海外开办1些渔业、林业和矿产、石油开采的企业来补充国内资源的稀缺。同样,通过在海外投资,尤其是通过在发达国家的投资,还可使我国企业更容易直接获取许多国内贸易得不到或难以得到的先进技术。除此之外,到境外投资办企业,实际上也是在海外利用外资或国外的资本市场。
    2、以市场为目标的投资。在完全市场的条件下,国际贸易乃是企业对外扩张的最优方式,但在现实中,由于市场是不完全的,包括关税、进口限制、其它非关税贸易限制等。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些贸易限制因素对企业在被保护地区从事对外直接投资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尚未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与某些发达国家的贸易还没有取得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另1方面,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使我国的出口产品在进入某些区域时会受到歧视性差别待遇。在这种情势下,对外直接投资是替代商品出口,维护原有市场和扩大新市场的有效手段。
    3、以企业发展为目标的投资。马里斯和鲍莫尔等人认为企业有扩大规模的偏好而不只是净利润的增加,或者说追求的目标不是即期利润的最大化而是未来利润的最大化,原因就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在足够分离时,经理偏好就会取代股东偏好占主导地位,企业可通过降低股东的红利来实现经理的扩张战略。但在我国,国有企业尚未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分离,即使分离,经营者也不足以控制企业,行政干预或主导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作为最大股东的国家,其偏好不在于利润最大化而更倾向于规模增长最大化。这是因为受赶超意识的支配,国家希望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尽快占有国际市场份额,以便同发达国家相抗衡或摆脱其控制。因此,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决策时起重要作用,这种以企业发展为目标的投资是我国乃至发展中国家区别于发达国家的独特模式。
    4、以产业转移和劳务输出为目标的投资。虽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都是解释以产业转移为目标的对外直接投资,但由于这两种理论均建立在以垄断优势或比较优势基础之上,所分析的主要是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横向分工型投资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型投资,故无法解释我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实践。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有重大差别。在我国,传统落后的农业部门和具有较新技术的现代工业部门同时并存,这种2元经济结构是由于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实施重工业超前发展战略造成的,它使得产业间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经济组织形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1978 年前26年里,我国农业产值累计增长99.8%,平均每年仅增长2.7%,而同期工业产值累计增长是农业的15倍,年均增长是农业的4.23倍,增长率上的巨大反差,使得两大产业供求关系出现失常以至断裂,产业关联极为脆弱。80年代初期及中期,由于农村改革成功的进行,我国工农业间的相对收入差距曾1度缩小。但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城市消费需求结构所引发,我国工业再次出现了以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为主的增长趋势,2元结构再度复归和强化,重化工业均为资金密集型产业,国民经济重化工业化预示着社会单位产品中资金含量的上升。它的发展需要依赖于原有轻工业的哺育,不会自动让出市场,农村工业欲要发展,仍需与城市工业升级遗留下来的原由层面展开竞争,其结果是2元经济结构的矛盾激化。如何解决我国2元产业结构的矛盾?利用国际市场转换机制不失为1条很好的思路,即通过劳密型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的外向型发展来避免城市与农村在工业上的争夺。这是我国今后指导对外直接投资所应注意的方向。

实施境外投资战略,加快资本营运国际化实践

第1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