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吧

位置:首页 > 学习经验 > 毕业论文

和谐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论文关键词:;和谐;理论渊源

和谐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体现在他对共产主义的理论界定中,体现在他对人与社会关系的精辞论述中,体现在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揭示中,也体现在他对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互动概括上。

    人类跨人21世纪以来,和谐发展愈益成为世人关注的一个全新社会发展主题。

    和谐发展观不仅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真谛,其中更是凝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经验和智慧。显然,深人探讨和谐发展观的理论渊源,不仅有助于指导我们正在进行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对于在新的条件下揭示并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时代性底蕴,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表现为对于共产主义的理论界定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中,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社会灭亡后,“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显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理论意蕴中,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关怀定位于“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和谐关系。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目标,更是现实生活世界中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最高境界。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路径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理所当然地意味着各种矛盾的化解与消失和一个新的无阶级的和谐社会的诞生。1859年马克思在《学批判》序言中谈到人类历史演进的时候,再次表述了和谐社会的理想:“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产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在这里,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社会都称之为史前社会,这类社会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存在着社会对抗,其中包括阶级对抗、对抗、宗教对抗以及政治、经济和的对抗等等,这些对抗造成了社会的矛盾、纷争和极不和谐,同时资本主义又以其社会化的大生产力为解决这些对抗奠定了物质基础。未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消除了这些对抗,其结果就是建立了无对抗的和谐社会。因此,代替史前时期的真正的人类社会必然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形态。这个思想马克思还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表达过。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人类历史演进的三形态理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马克思的这段论述与上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意思相近,都是指明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史前时期是对抗的社会形态,而在社会的全面的对抗中,人既不可能全面发展也不可能展开自己的自由个性。随着第三阶段对抗的消失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人获得了空前的全面发展的机遇,人的自由个性也随之发展起来。由于全面才能和自由个性的发展是普遍的,而非排他的,人人都能有在更高的觉悟水平的基础上展现自己,所以这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完全排除了矛盾和纷争,处与空前和谐的状态。这个共产主义的第三阶段自然就是和谐的社会,资本主义以物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作为史前时期的最后形态为真正的人类社会创造条件。在马克思的晚期著作《哥达纲领批判》中,首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实行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可以设想,既然已经按需分配了,那么就根本没有留下矛盾和斗争的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是十分和谐和融洽的。所以,从上说,共产主义社会必定是和谐社会。